首页 > 论文知识 > 史翔发表的论文

史翔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9 01:47:28

史翔发表的论文

倪涛出生于北宋元佑元年(约1086—1125),《宋史》记载为安徽广德人。《安徽宣城市历代名人》步《宋史》后尘:“倪涛,北宋广德人,官至左司员外郎,清廉正直,名载《宋史》“。 丱角能属文,博学强记。年十五,试太学第一,遂擢进士,调庐陵尉、信阳军教授。入为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司勋、左司员外郎。朝廷议有事燕云,大臣争先决策,为固位计,皆心知不可,无敢一出口,涛独言其非。且曰:景德以来,辽守约不犯边,盟誓固在,不可渝也。天下久平,士不习战,军储又屈,毋轻议以诒后患。王黼怒曰:君敢沮军事邪!于是言者论其鼓唱撰造,贬监朝城县酒税,再徙茶陵船场,卒,年三十九。死之年,金人犯阙,朝廷忆涛言,官其一子。有《云阳集》传于世。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许杰。 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字新吾。1901年 1月29日生于安徽广德,1989年 7月11日卒于北京。1925年毕业于。生前曾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院长,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许杰于30年代初研究长江下游笔石,建立了地层系统和笔石带,至今仍是中国东南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的标准。40年代,他着重研究鄂西和长江中游的奥陶系生物地层,为扬子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打下了基础。60年代,他研究了保存完好的三角笔石立体标本,为解决其分类位置提供了证据。他分析了笔石体演化过程,认为笔石枝的递减是笔石演化系统的主干,笔石体的复杂化则是演化系统的旁枝。80年代,他发表了《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若干重要问题》,全面论述了中国奥陶纪笔石群的类型、分区、笔石带的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讨论了奥陶系的顶、底界限;探讨了世界笔石群的发源,古地理分区等理论问题。主要著作有《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1934)、《宜昌属及宜昌期动物群》(1948)、《柴达木下奥陶系一个新笔石层》(1959)和《中国笔石科的演化》(1976)等。 徐有芳,1939年12月生,安徽广德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名誉研究员。197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8月参加工作,安徽农学院林学专业毕业。1959年9月至1963年8月在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学习。 1963年8月至1973年10月任吉林省八家子林业局营林处技术员、计划科计划员、政治部宣传科科员、党办秘书。1973年10月至1981年11月任吉林省林业厅计划处工程师、副处长。1981年11月至1983年4月任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常务副局长、党委常委。1983年4月至1985年1月任吉林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林业工业联合公司经理、分党组书记。1985年1月至1986年3月任林业部林业工业局局长。1986年3月至1993年3月任林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7年5月任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扑火指挥部副总指挥。1993年3月到1997年7月任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93年至1998年任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1994年任中国防治沙漠化协调小组组长。1996年6月至1997年6月兼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2月任首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7年7月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1998年4月在中共黑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委书记、常委。1999年2月当选第九届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2年4月再次当选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2003年1月在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年3月不再担任黑龙江省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 是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李政道杨振宁在科学界排名谁更高

李政道、杨振宁相比,杨振宁在科学界排名谁更高。

在众多的华人科学家中,有五位被美国自然杂志评为世界前五的华人科学家,他们分别是杨振宁、姚期智、钱学森、丁肇中和陈省身。这个排名是根据美国自然杂志发布的一份报告得出的,该报告基于全球科学家的论文发表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论文的影响因子等指标综合评估了科学家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该报告涵盖了所有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共计列出了10万名科学家的排名。其中华人科学家占据了前100名中的5个席位,分别是杨振宁(第7名)、姚期智(第16名)、钱学森(第28名)、丁肇中(第34名)和陈省身(第38名)。

杨振宁的成果

杨振宁,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揭示了基本粒子的对称性破缺的奥秘,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杨振宁还在统计力学、量子场论、高能物理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

在1994年,杨振宁又荣获了鲍尔奖,这次是因为他的规范场理论。可以说,杨振宁是世界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艰涩难懂,但在物理学界,他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他的理论将引领着之后的科学家继续前进。

2007年土地估价师实践考核及有关事项的公告

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估价师实践考核及有关事项的公告

为贯彻落实《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35号令)的规定,根据《关于组织2006年度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6]129号)的有关要求,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对通过2006年度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的人员进行实践考核。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专业考核对象

土地估价师实践考核分为专业实践和专业考核。凡通过2006年度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取得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并在土地估价机构从业的人员,于2006年报名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已完成两年专业实践,可参加2007年度专业考核。

1、取得土地估价相关学科(包括土地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城市规划以及经济、地理、建筑工程等,下同)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

2、取得土地估价相关学科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具有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

3、取得土地估价相关学科本科学历,具有4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

4、取得土地估价相关学科大学专科学历,具有6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

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于2007年9月30日发布了《关于进行2007年土地估价师面试考评的公告》,报名截止日共有548人申报专业实践考核。经审核,符合上述条件的417人(附表1),尚有31人(附表2)需作进一步核查,复查结果符合申报条件的,方可参加实践考核。

二、专业考核方式

2007年度实践考核采用专业考核综合评定的方式,即组织考评专家依据实践考核标准,通过审读专业实践人员提交的各项材料,对专业实践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执业操守等方面综合能力进行考查与评定;特殊情况采用面谈的方式进行。

1、综合评定方式

(1)综合评定方式需提交的材料:

①专业实践总结;

②反映本人专业技术能力和执业操守的案例报告2篇,或在正式出版发行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1篇;

③专业实践期内参与评估项目、或其他相关科研、教学成果的清单。

(2)综合评定通过条件

凡按要求提交上述材料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直接认定实践考核通过。但需提供可以证明本人符合直接参加评审认定条件的材料(可为复印件),做出证明材料真实性的,并在复印件上签名。认定条件中有年限要求的,应由相应工作单位出具证明,出具的证明需经机构法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①取得土地估价相关学科(包括土地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城市规划以及经济、地理、建筑工程等,下同)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截止2006年报名时具有1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的;

②取得土地估价相关学科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截止2006年报名时具有3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的;

③取得土地估价相关学科本科学历,截止2006年报名时具有5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的;

④取得土地估价相关学科大学专科学历后,截止2006年报名时具有7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的;

⑤截止2006年报名时已连续在同一土地评估机构从业2年(含)以上的;

⑥在正式出版发行刊物上公开发表有关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论文3篇的;

⑦具有土地管理、不动产经济管理方面专著的;

⑧参加相关行业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个以上,并已经完成的;

⑨参加地价动态监测、基准地价、分等定级等业内专项工作2项以上的。

2、特殊情况面谈方式

特殊情况包括以下情形:

(1)符合评定条件、无暇准备提交材料、自愿申请的;

(2)考评专家无法对考核材料做出真伪准确判断的;或根据考核材料,不能确定参加考核人员是否具有执业能力的;

(3)破格推荐的;

(4)提交考核材料未通过并提出申诉的;

(5)参加考核人员受到举报的;

(6)其他需要面谈的情况。

3、专业考核提交材料格式

凡参加专业考核的人员应按以下要求提交专业考核材料:

(1)总结、案例、论文均用A4纸单面打印,一式三份装订成册(专著只需提交一册);

(2)材料标题(三号微软雅黑加粗,居中)

(3)作者姓名及单位(含邮政编码、五号微软雅黑,居中);

(4)摘要(不超过300字,五号微软雅黑);

(5)关键词(3~5个,五号黑体);

(6)正文(小四微软雅黑、单倍行距,一级标题前1.5倍行间距、加粗居中;二级标题加粗);

(7)参考文献(作者姓名,文章名,期刊杂志名,出版年月,期卷号,页码;或作者,著作名,出版社,出版年份。五号微软雅黑);

(8)附录(各位合作者姓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地址。五号微软雅黑)。

三、时间要求

1、31名需做复查的人员,应于2008年3月31日之前与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联系复查事宜,逾期未联系的不安排专业考核。

2、专业考核提交材料的截止时间为2008年4月21日,截止时间以邮戳为准。

四、联系方式

联 系 人:贾晟东 姜玉琴

联系电话:

传 真:

通讯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考试中心资格部收(请在信件右上角注明“专业考核材料”字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附表1:
审核通过人员名单(417人)
北京(49人)
于汇海 梁长凤 安淑英 王敏 刘贵清 韩汝旭
陈磊 冯丙长 李秀红 桑绍斌 李琪宇 田昌全
刘广英 郝韵 胡华章 马辉娜 王铃铃 马俊胜
何旭东 谢晨咏 张慧双 周勇 霍晨 王翀
霍岳飞 李华伟 金虹 李杰 彭菁 吉春宇
李向茹 郝彩霞 杨智杰 纪建 熊志刚 武国平
岳晗 刘鸿飞 梁莹 白静 张慎 张林桥
柳万超 卫广平 韦军平 朱航威 李明 鲁杰钢
施正官        
成都(52人)
邓伟 史仕军 李晓明 徐伟 李卫东 秦连善
沈冬梅 吴元云 王莉 邓雪莉 张传惠 涂国富
王嘉崎 喻艳 叶云 陈洁 陆华军 张琴
刘本玉 孙乾 陈玉梅 杨均 全浩 陈茜
徐国学 李昌海 梁盈 陆海涛 张旭东 李党柱
詹建森 张涛 张晓波 刘诗萍 余胜 刘孟黎
文仁伟 廖新华 华雪 向林 岳灵 李忠明
肖镔 万先进 李碧琼 张盛 聂晓华 李向前
陈艳玲 祝建文 冯斌 龙智海    
广州(66人)
李向群 魏祥勇 黄永洁 张平 谢细文 刘郁兰
刘革荣 彭泽勇 陈晓文 刘镇华 潘悦 邹歆贤
蔡军 黄林 丁汉周 章卫红 谭伟红 周敏
黄学 白慧 巢丽萍 虞胜春 王周清 王琍玲
宗白白 盛蒲兴 李明 郑立东 陈小甫 钱竞
肖世宁 周易润 王东明 王敏燕 吴以培 钟克明
唐小健 王新华 肖清华 吴文俊 刘敏 蔡思思
蔡熙新 秦立新 张振中 梁燕雄 张玉霞 程元贵
吴选平 黄永红 杨希 张晋宏 薛继盛 尚云
包文远 黄波 刘汉艳 洪晓良 范寻 裴亚
郑继灿 钟鸿志 李标 胡蓉 吴斌 单笑磊
杭州(73)
邹水红 李小娟 李世成 朱仁华 陈剑敏 黄震
张新香 王懿 陈应林 傅建国 胡忠清 陈佩琪
韩加峰 刘世宾 李宏伟 张海生 旷振华 吴根山
谈伟 杨扬春 马利敏 刘军 赵有广 李惠平
周官成 胡思俭 黄农飞 华雄伟 陈兰萍 陈凯俊
孙成洪 缪蕾 胡向民 武芙蓉 陈玉根 马军
王莺 陆艳倩 张永珍 刘智敏 何频频 邸刚
邵俊中 应小玲 周丽莉 李贵远 刘坚耿 应飞庄
叶峻宏 蒋冬明 张丽颖 王必镇 方黎敏 李玉君
胡明红 梁光英 庄志峰 龚建斌 杨素云 姜丽梅
翟龙 符海 吴晓霞 周莉 赵鑫 颜强
周巧生 陈建鹏 王萍 刘忠宝 刘卫国 施*
蔡大春          
济南(69人)
杜文化 李松允 陈冉 刘继伟 孟昭龙 璩芳
王元玲 许健 李蕴华 吕磊 王胜利 陆方明
李登峰 穆吉珍 周俊领 王成平 高金勇 王可山
覃德美 吕爱华 董立高 张丽燕 冯化锋 张迪
刘长银 李卉 吕志文 贾俊丽 齐兴龙 宋夕明
符海燕 徐瑜信 任建功 张书杰 徐伟 高其林
张善艳 刘波 周艾忠 臧传锋 陈魏 李同杰
杨志新 吕玉忠 潘英超 葛书全 曹云峰 王桂敏
孙经海 赵增学 袁正贤 朱洪伟 李湘峰 姚玉红
刘春英 王燕 杨颖 薛玉文 王玮 李淑芹
顾钰萩 刘绪强 曹志强 刘玉珍 史卜昕 李刚
董丽君 于钦云 肖杨      
沈阳(42人)
左刚 顾绪生 贾忠革 韩薇 毕云志 于小欧
柯玉峰 孙玉成 赵芳 张秀玲 王洪明 刘杰
赫英志 崔晓梅 李铖章 刘盈秋 张俊梅 姜宏
张冬艳 吴大江 王志福 孙永晨 江淑芳 许莹
孙红滨 赵春媚 黄小虹 杜凯 张明 王瀑
刘万强 曹月竹 郭英坤 陶伟 肖永光 姚开章
江辉 周鹏 蔡金凯 丁明香 王辉 南春杰
武汉(45人)
聂兵兵 习冬云 黄志宏 丁文娇 辜刚 李泊蓉
杨春 易爱君 钱小敏 余春娥 陈旭荣 龙春华
胡莉华 邓俏钢 熊俞新 朱小花 程中祥 姚凌
刘艳 李尚平 程攀陵 张鹏 王红江 张前进
赵勇 任小燕 肖鹤亮 魏劲松 张少华 熊鹏程
汤学友 韦广宇 袁伟伟 卢泓 刘迅 肖莉
谢颖 孙林 彭靖 王界民 靳双喜 赵国华
南波 张凌 周翔      
西安(21人)
王小勇 刘广平 卓士杰 张国芳 蔡莉 杨振海
郑觅 王平 欧红玲 温世强 于军敬 唐春林
王英一 张瑞霞 刘永新 王鹏程 王占俊 王守明
李进伟 毋德锋 陈洁      

附表2:
信息待查人员名单(31人)
待查人员名单(31人)
梁若淼 郑微 林风 谭旭 傅哓庆 董露
史密 丁木乔 杨冬君 尹文秀 韩瑞云 孟颖宇
支超 王婷 夏孟 李军武 黄冰心 张丽
李金友 李聪林 范建华 周长根 王胜武 刘勇
高晋梅 曾志国 陈晨 李元福 陈红宇 杨吉梅
李文婷

如何检索自己发表过的论文?

论文收录情况怎么查如下:

1. 学术搜索引擎

国内外学术搜索引擎是查询论文收录情况的常用途径。比如,国内的如万方、知网、CNKI等,国际的如Web of Science、Scopus、Google Scholar等。

其中,万方和CNKI主要面向中国的学术论文,而知网则涉及更广泛的学科领域。Web of Science和Scopus则覆盖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期刊,是检索高质量论文最重要的工具。

2. 期刊官方网站

当您在投稿论文时,您应该定位到合适的期刊,并登录其官方网站,查阅该期刊的当前或存档期刊目录,查询您所发的文章是否被该期刊收录。最好的结果是,您可以找到您所发的文章的许停详细信息,如发表日期、作者、题目和摘要等。

3. 学术会议和期刊

国内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也是查询论文收录情况的途径之一。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可以了解最新研究成果,也可以和同行学者进行交流与沟通。

而参加核心期刊的审稿和发表,可以在同行学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与关注,并增加自己论文被检索和引用的概率,最终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4. 开放获取数据库

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机构和组织提供了一些免费或收费的开放获取数据库,通过这些数据库,用户可以方便地找到相关领域的高质量论文和研究成果。国内的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期刊自由获取计划,国外的如PubMed Central、arXiv等。

5. 总结

综上所述,民众可以通过学术搜索引擎、期刊官方网站、学术会议和期刊以及开放获取数据库等途径进行查询论文收录情况。

其中,学术搜索引擎和期刊官方网站是寻找高质量论文最有效,而参加学术会议和核心期刊的审稿和发表,则能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在查询过程中,还需注意数据库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可靠性,才能保证查询结果的真实、准确。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得以兴起。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环境心理学也成为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1
  浅谈环境心理学中的拥挤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的拥挤,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拥挤的内涵、影响及对策,并提出要警惕拥挤综合症的出现。

  关键词:拥挤 影响 拥挤综合症

  一、 拥挤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1],它通过研究在不同社会 文化 和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寻求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模式。拥挤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学者有的认为,“拥挤”是指当个体的空间需求超过实际空间供给时的一种心理压力不适状态,是有限空间中的个体的一种个人主观体验;有的认为,“拥挤”是指一种个人无法获得想要的隐私水平、无法充分控制同他人之间社会互动的状态。我国学者则强调“拥挤”是指一种主观的、能产生消极情感的心理状态,且当个人觉察到给定空间中有过多的人时出现。

  总之,作为对高密度和相应空间限制的知觉判断,“拥挤”是一种难以直接测量,需经过人类知觉加工形成,伴随过度唤醒和生理、心理、行为压力特征表现,且导致系列拥挤负面影响的复杂心理体验和主观 经验 状态。[2]

  二、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一)拥挤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密度会引起一些生理唤醒反应。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2.对情感的影响

  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在改变空间密度的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时比在低密度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心境;而女性则相反,能彼此友好相处,以比较合作的方式对待拥挤的心境。在社会高密度的研究中,男女都同样反映出消极的心境。

  (二)拥挤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人际吸引

  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在相关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

  2.退缩行为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 措施 ,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高密度所引起的退缩行为将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便会减少,更加难以应对巨大的压力。

  3.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一些关于人口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助人行为的研究发现,高密度会降低人们帮助别人的概率。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

  4.攻击性行为

  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 儿童 ),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三)拥挤的具体影响

  1.拥挤对工作的影响

  首先,拥挤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再次,高密度会阻碍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最后,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2.拥挤对交通影响

  首先,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其次,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再次,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三、减少拥挤的消极影响

  (一)干预措施

  首先,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其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人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宽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减少个体的焦虑和降低他们的唤醒水平。为此,可针对缓解拥挤所产生的后果而进行三种调节 方法 :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使人们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帮助人们按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四、拥挤综合症

  拥挤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极易使人产生高度紧张,出现头痛、失眠、易怒、乏力等症,甚至引起心理变态,这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拥挤综合症”。环境、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认为,拥挤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为避免现代都市的拥挤及拥挤带来的危害,需要社会和都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关键是要加强对城市布局和建设的宏观调控,以利人口分流;在节假日及大型集会,要作好人群的有序流动安排,最大限度地控制拥挤现象。都市居民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凑热闹,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孕妇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更应避免拥挤。同时,都市人还须学会“闹中取静”,在紧张中学会放松,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保持乐观开朗、平静愉快的心境,这些都是防止拥挤综合症的有效办法。[3]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社,

  2001.

  [2]戴琨等.拥挤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10(4).

  [3]严世英.都市拥挤综合症及其危害[J].人与自然,1998(3).

  [4]许波.拥挤综合症-精神健康的大敌[J].社会心态大观,2004.

  [5]保罗·贝尔等著.环境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2
  谈环境心理学及其研究述评

  【摘 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东西方发展,做了文献梳理评述,以期学界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现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 人际交往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一、环境心理学简要追述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传统意义上,环境心理学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的结合。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有关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不少新建筑因无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社区崩溃、建筑拆毁、居民抗议等严重后果,并遭到社会的严厉批评。因此,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此后,先在英语区,继而在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还形成了若干研究中心,如儿童与环境、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室内环境、妇女问题、使用者参与、使用后评估等。该组织第一批成员27人,仅由建筑师和心理学家组成,到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建筑师占30%,心理学家30%,其他环境学科(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25%,其他社会科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人类及社会生态学家)15%,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人数最多的从事环境――行为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团体。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也形成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潮流。

  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二、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

  不同的研究者,对环境心理学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中,看到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全貌。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任何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1]。1978年,贝尔(P.A.Bell)等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整体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个体如何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2]。

  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科学,因此它并不追究人能够适应哪一种环境的问题。过去,人们在创造环境时,几乎不考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倾向。与此相反,环境心理学却是将它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使它与选择环境、创造环境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科学分支。因此现在有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3]。

  俞国良等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马逊风等认为“广义上的环境心理学就应该是心理学,因为一切心理学都是针对环境的”。狭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从其研究对象上可以定义为“研究环境问题对人类(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环境反馈作用的学科”[5]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6]。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各个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基本思路是差不多的。基于以上不同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个心理学分支独有的特点和能区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环境心理学区别于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独有的特点,最主要是它研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分支。

  在现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看到实际的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有研究者 总结 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里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以适应环境并创造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环境即对环境的反馈作用[5]。   除此之外,环境心理学还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且研究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增加亲近环境的行为,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说到底是心理学,而不是环境学,它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内容,只不过要加上一个限定的领域,这个限定的领域就是环境。有定义说“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我们感到这个表述虽然很清晰简练,而且也基本切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但是表述上不是最好。因为环境心理学毕竟是心理学,所以把它仅仅说成是研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毕竟不十分贴切。

  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中所说的环境,其意义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是包含社会环境?这里,我们的建议应当说主要是自然环境。另外一个定义上的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是不是一个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有研究者指出,“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环境心理学应该成为以环境科学和心理学两学科为研究基础的交叉学科,但从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和已进行的各种研究来看,环境心理学距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还有很大的距离”。原因是环境心理学的最初研究者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个人空间、拥挤、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等,“目前的环境心理学和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联系得更为紧密”。

  把环境心理学定义为“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似乎和这个现状更为贴切,但是,却和环境心理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不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心理学研究者中,心理学家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月越来越超越建筑学的范围。

  三、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及其展望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的都是研究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是否所有的心理学都应该说是环境心理学?我们认为,如果把所有的心理学都说成环境心理学,那么这个学科的独持性就没有办法体现了。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影响了自然环境的那些小型活动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大致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人的心理对环境的影响。1.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问题。2.环境心理评估。3.环境态度与价值观。4.环境对人的影响。5.如何改变人的心理,使人多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事情。6.各种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此外,建立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7]。

  因此,环境心理学有很多需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和跟踪研究的问题。过去的心理学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实脱节,所以这是相当困难的课题。总之,我们认为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2][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等. 朱建军 ,吴建平等 译.环境心理学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3](日)相马一郎. 周畅 ,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4]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00.4.

  [5]马逊风,黄冬梅,黄钰,何子光.环境心理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1-36.

  [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8―129.

  [7]吴建平.环境与生态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5.
猜你喜欢:
1. 浅谈环境心理学论文

2. 浅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3.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

4.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5.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