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知识 > 孟晓冬发表论文

孟晓冬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8 22:37:14

孟晓冬发表论文

01

从梅兰芳到杜月笙,孟小冬的一生,仿佛总避不开这两人。让人津津乐道的,无非是她在双十年华,称为梅兰芳的妾,并因此而被金屋藏娇,不再出来唱戏;还有就是,她在不惑之年,下嫁风烛残年的杜月笙,称为其五姨太。

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了成为“梨皇”,她背后付出多少,才得以与梅兰芳相遇,更不知道离开梅兰芳的原因,只因梅兰芳在最敏感的问题上,没有与她同一阵线,甚至在两个女人之间,选择了另一个,而不是她。于她而言,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都说杜月笙是心狠手辣的黑社会老大,但对孟小冬,却是柔情似水,愿为其付出所有,知她,懂她,爱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年,还给了她名分与安全感。身处乱世之中,能有这样的人,给与一份这样厚重的爱,怎能不令孟小冬动心呢。

换你,会选择谁?

02

一九零八年十二月九日,上海,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个女孩出生,她就是孟小冬。

祖父孟福保,老徽班出生,擅演武净兼武生;父亲孟鸿群,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甚至还给“伶界大王”谭鑫培配戏。此外,她的叔叔伯伯,弟弟妹妹,几乎全是登台唱戏的。孟家三代出了九位京剧名角,可想而知,生在梨园世家的她,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父亲练功演出,心里多少有些喜欢的,便开始学起“拿大顶”。

此时,她对于唱戏,只是有些懵懵懂懂,觉得比较好玩而已。真正开始踏上这条路,或者说给她开蒙的人,是她的姨夫仇月祥,学孙派老生。这也是父亲孟鸿群送她去的原因,只让她以老生开蒙,不得入旦行。

所以,从后来的舞台照,不难看出,孟小冬擅演老生,并一直以老生的形象出现,甚至与梅兰芳演的《游龙戏凤》,也是“龙”。当然,这已是后话。

拜师学艺,枯燥无味,尤其对于一个才7岁的孩子而言,需要把一段段唱词,记熟唱会,有时甚至颠来倒去,要二三十遍,更为枯燥。然而,饶是如此,孟小冬的天赋极高,又肯努力练习,加之有些底子,所以,八岁那年,初登氍毹(qu shu,二声一声),客串《乌盆记》,扮刘世昌,一炮打响。

这一年,只是她拜师学艺的第一年,有如此收获,既是命中注定,亦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03

一九一九年三月八日,十一岁的孟小冬无锡首次登台演出,唱《逍遥津》,获得满堂彩。舞台上的她,雌雄难辨,嗓音宽亮,任谁也猜不出,刚才的老生竟是女子。看过她照片的人都知道,她长得很英气,这样的长相,就连现在,也寥寥无几,更何况是当时了。据说,当时的盛况是这样的:

每晚场场爆满,人声鼎沸,掌声雷鸣,座无虚席。

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五年,这六年间,孟小冬从上海到天津,一步一步走到北京,终于因《四郎探母》一炮而红,名震北京城,出了三张唱片,名利双收,定居北京,还把父母和家人都接到了北京,住在当时的东四三条。

那一年,孟小冬,十八岁。

04

一九二五年,对孟小冬来说,是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名利双收,定居北京,遇上梅兰芳和杜月笙,人生的走向发生变化。我想,如果没有梅兰芳的出现,或许孟小冬这辈子都不会退出舞台,更不会在受了情伤后,下嫁杜月笙。不过,这一切,都是孟小冬飞蛾扑火的结果,毕竟,嫁给梅兰芳时,她才二十岁,有爱饮水饱,其他什么都顾不了了。

这年的八月二十三日,是北京一公司总裁冯恕的母亲八十大寿,打算举办一场盛大的堂会。本来是请梅兰芳和余叔岩(孟小冬跟随他学习五年)合演《四郎探母》,怎料,余叔岩换上便血症,无法出演。于是,他们便找了孟小冬来顶替余叔岩。不顶替还好,一顶替,这段荡气回肠的爱情,就这样出来了。

第二天一早,孟小冬跟着师傅仇月祥来到冯宅,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大师——梅兰芳。为了确保八月二十三日当天顺利演出,梅兰芳和孟小冬上台排演《四郎探母》。后来,果然大获成功。

此后,梅兰芳总找孟小冬合演《四郎探母》,一来二去,演着演着,感情就演出来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隔三差五对于已是而立之年的男子,怎么可能不心动。而且,梅兰芳长得还那么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散发着魅力的“大叔”啊。这一场爱恋,就是大叔爱上萝莉,而显然,萝莉有自己想法,要的是一个时时刻刻以她为先的人,无奈,大叔给不了,只能分开。这只是原因之一。

一九二六年下半年,在北京财政总长王克敏的生日堂会上,张汉举提议他们合演《游龙戏凤》:

其他人也随之起哄,也想看看除了《四郎探母》之外的戏。

梅兰芳和孟小冬并不扭捏,在没有排演过的情况下,登台献艺。台上龙凤颠倒,台下有人却看出了门道。何谓门道呢?

05

必须得从梅兰芳的两任夫人说起。原配夫人王明华,勤俭持家,精明能干,经常跟随梅兰芳演出,帮他化妆搭配衣服,甚至在为梅兰芳生了一双儿女之后,做了节育手术,就是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演出。谁知,人有旦夕祸福,麻疹使两个孩子夭折。由于梅兰芳是兼祧两房的独子,为了梅家的香火,于是同意让梅兰芳再取一个女人进门,就是福芝芳。

进门的福芝芳,肚子也争气,在与梅兰芳结婚的十四年里生了九个孩子,五男四女,尽管只有四人长大成人,对于梅家来说,却是足够了。可想而知,梅家的参政大权全部落在福芝芳手上,她对丈夫梅兰芳管得很严,不让他见梅党的人。后来,冯六爷从福芝芳手里夺过财政大权,因为他是银行总裁,理财自然有一手。而此时,王明华已重病在身,无法与她争夺什么。

所以啊,孟小冬就成了梅党和福芝芳争夺的牺牲品。

当台下的梅党看出两人眼中的暧昧之意时,就有了撮合的念头。经过梅兰芳和冯六爷的同意后,齐如山和李释戟作为媒人,便上门向孟小冬提亲。

孟小冬肯定开心至极,毕竟对方是梅兰芳大师,怎么可能没有感觉呢。不过,孟鸿群有些疑问,毕竟梅兰芳已有两房夫人,孟小冬嫁过去算什么?齐如山向老爷子解释了一番,因为梅兰芳兼祧两房的独子,并暗示嫁过去后,两头一样大。孟鸿群这才放心。

就这样,一九二七年正月十四日,冯六爷公馆内,冯六爷做证婚人,梅兰芳和孟小冬喜结良缘。

这一年,孟小冬二十岁,梅兰芳三十三岁。

06

婚后的生活,平静而甜蜜,孟小冬不再出来唱戏,开始练字读书,不再只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唱戏上。每每梅兰芳外出公演回来,总会陪伴孟小冬,幸福而美好。

直到一个叫李志刚的狂热粉丝,在东西九条冯宅杀人后,打破了所有的平静。

李志刚本意是绑架梅兰芳的,只因他听到梅兰芳金屋藏孟小冬,差这么一点点,梅兰芳就遭殃了。这件事传出来后,也不知怎么的,梅兰芳开始逐渐疏远孟小冬,也不再去孟小冬那里了,只想等风头过去再说。

且说孟小冬,本来梅兰芳就经常会外出公演,陪伴她的日子就不多,近来却越发少了。她开始胡思乱想,后来又发生一件事,使得他们开始渐行渐远。

一九二九年,梅兰芳受邀赴美演出,并可携带女眷。之前的出行,都是原配夫人王明华随行,可那时,她已去世。梅兰芳就在福芝芳和孟小冬之间徘徊不定。谁料,福芝芳用打胎来威胁梅兰芳,逼迫梅兰芳带她出行。他觉得,倘若带福芝芳出行,孟小冬不开心,带孟小冬出行,福芝芳不开心,于是,打消了携眷前往的念头。

这回真是孟小冬作死,一定要梅兰芳带她出国。怎料,梅兰芳没同意,她一气之下,回娘家。梅兰芳怎么会理你,自然带福芝芳出国喽。

等梅兰芳赴美回来,伯母去世了,他痛彻心扉,从小就是伯母带大的,如生母没有什么区别,原想尽孝,世事无常,子欲养而亲不待。梅伯母的葬礼上,前来吊唁的人不计其数,孟小冬自然也去了,毕竟作为梅家的一份子,老人去世,磕头守孝的礼节还是要遵守的。

没想到,被福芝芳拦在门口,不让其进去。甚至,当初前来说媒的齐如山也劝她,还是别进去了。一个两个不让进,孟小冬偏要进,这时就要看男人梅兰芳的态度了。梅兰芳和福芝芳说过,让她进门磕头算了,福芝芳再次拿身孕顶了回去。而孩子却是梅兰芳的软肋,无奈,梅兰芳也只好让孟小冬回去。

这是他们感情破裂的导火索。之前发生的一些口角,顶多算夫妻之间正常的吵闹而已。此时,牵扯到名分的事情,梅兰芳还是只让孟小冬忍耐。以孟小冬如此倔强的个性,怎么可以。当初明明是齐如山上门说的兼祧两房啊,现在却出尔反尔,难过,心碎,连呼吸都是痛的,感觉被人生生地挖去一块,无法自已。

于是,她前往天津亲戚家中,整日诵经念佛。

后来,梅兰芳在安葬好伯母后,追到天津,在家人的劝说下,他们和好如初。

破镜毕竟不能重圆。一九三一年,还是敌不过种种原因,最终分手。

有这样两种原因,都是猜测,据说,听听就好。一种是为了梅兰芳的家庭问题,梅党之间开过几次会,最终还是在孟、福之间选择了福。只因福芝芳贤良淑德,可以服侍人,孟小冬心高气傲,需人服侍。为了梅兰芳的幸福,就选择了福芝芳。可笑,当时是谁说的珠帘合璧,果然,不需要你的时候,你什么也不是。另一种是孟小冬得了妇女病,也就是今天的不孕不育,本想凭借母凭子贵,谁料,无法生育,这也导致了他们婚姻的破裂。

为了彻底结束这段感情,孟小冬去上海找结拜姐妹姚玉兰。此时,姚玉兰已嫁给杜月笙,是其四姨太。于是,姚玉兰请杜月笙出面结束这段婚姻。

看在杜月笙的面子上,梅兰芳答应拿出四万元作为离婚补偿,现如今至少四十万。由于梅兰芳暂时拿不出,杜月笙先行垫补,为了还上这笔钱,梅兰芳还卖掉啦无量大人胡同梅式花园。

四年多的感情,就这样落幕。此后,梅兰芳和孟小冬再无任何联系,即使后来见面,也再无当初之感。作为孟小冬第一个男人,就这样彻底退出她的世界。

07

是了,第二男主角已经登场,杜月笙,中国黑帮老大,一生叱咤风云,黑白两道通吃,平生最爱看戏。他有四房姨太太,第五房,便是咱们的女主角——孟小冬。

第一次与孟小冬见面,还是在北京,也就是一九二五年。

当时,为了帮黄金荣找前妻露兰春回上海,听到有消息说,露兰春可能去找孟小冬。于是,杜月笙带着徒弟前往北京。可是,人生地不熟,又不知道孟小冬住在哪里,怎么办呢。杜月笙聪明啊,青帮老大可不是白白当的。他知道孟小冬是个唱戏名角,但凡有她的戏,报纸肯定会报道吧。没多久,便找到了孟小冬的消息。

后来,见到孟小冬后,没有问露兰春之事,只因通过几天观察,他已明白露兰春并不在孟小冬府上,而这回借拜见之名,大概只是想见一下孟小冬吧。据说,他们这次见面,杜月笙对孟小冬一见倾心,但他并没有使用强硬的手段,比如抢。为什么这么说呢?四姨太姚玉兰就是他抢来的,而他只是表达倾慕之心后,再无任何举动,想来,对孟小冬还是有不一样的感情吧。

后来的一系列事情也证实了这一点。

且说孟小冬在与梅兰芳和平分手后,又开始钻研戏剧,到处拜师学艺。不曾想,却泼来一盆脏水。有报纸说,有人敲诈梅兰芳一大笔钱之类的话语,很明显把孟小冬和梅兰芳的事情,添油加醋地报道出来,很明显含沙射影指孟小冬。

孟小冬气不过,在天津《大公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孟小冬紧要启示》,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五日开始,连登三天,直至九月七日:

特摘取一部分,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名定兼祧,尽人皆知 ”、“ 含糊其事 ”、“ 是我负人?抑人负我? ”,等等一系列话语,无不看出孟小冬悲愤至极,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偏偏还要泼盆脏水到我身上,好,你们泼,我就把实际情况告诉你们,到底是我负了别人,还是别人负我。

这件事,的确是梅兰芳之错,名分,一个女人怎么可能不在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就像之前说道的赵一荻一样,陪伴张学良三十六年,真的会不在乎吗?嘴上说说而已,何必当真。所以,梅兰芳既然无法给,她离开就是。世间自由公道在。

后来,孟小冬重返舞台,竟场场爆满,一点也比当年差。

说远了,再说杜月笙。一九三七年五月一日,上海黄金大戏院开幕,剪彩的人分别是孟小冬、陆素娟、章遏云。孟小冬又怎么会在其中呢?还得说到她的好姐妹,姚玉兰。而她之所以会邀请孟小冬,主要是因为她知道杜月笙喜欢孟小冬多年,而这家戏院正是杜月笙开的,投其所好。自然,姚玉兰也会得宠了。

孟小冬剪彩完毕,下榻的地方就是杜家,姚玉兰并借机撮合杜月笙和孟小冬。在好姐妹的撮合下,孟小冬怎会不答应呢。而她答应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杜月笙对她是真的很好。就这样,一次上海之行,孟小冬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最开心的当属姚玉兰了,一方面看到姐妹终于安定下来,不用漂泊,另一方面,孟小冬的加入,壮大她在杜家的势力,不再受到二姨太和三姨太的排挤。

两次爱情,孟小冬其实都被别人下了“套”,偏偏她钻得如此甘之如饴。

杜月笙其实对孟小冬是真的好,这么一个黑帮老大,对一个女人竟如此深情。当日寇占领上海时,他得知孟小冬在上海,立马写信让她来香港,只因他在香港,既可以照顾她,又可以保她平安。战乱时,平安是福。

后来,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学艺的五年期间,在经济上,也是杜月笙资助她。因为她要全心全意学习,不得已停止公演,经济上是有压力的。虽然在师傅余叔岩的同意下,得以每隔两三个出演两三场,对于孟家而言,杯水车薪。是杜月笙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让她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

上文提到余叔岩其实早已患上便血症,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把余氏衣钵全部传给了孟小冬。即使躺在病床上,还是手把手教导孟小冬。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余叔岩的病床前,完全不是如此。孟小冬为了回报余叔岩,不仅努力勤奋学习,更是在病床前照顾他。最后,送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余叔岩走后,孟小冬甚至为师傅服丧三年,表示孝道,谢绝任何公演。直到抗战胜利,才与程砚秋通过广播,合唱《武家坡》。她只唱了“导板”,因为生病了,实在无法唱戏,所幸杨宝森代为唱完,已是大幸。

孟小冬最后一次公演,是一九四七年八月三十日,杜月笙六十大寿的生日堂会。为了这次公演,孟小冬前前后后准备了三个月,因为这次还是公益演出,会把所得善款全部用来赈灾。梅兰芳也来了。在杜月笙的安排下,孟小冬和梅兰芳没有见面。杜月笙是个明白人,知道孟小冬不想见梅兰芳。于是,他安排梅兰芳唱前八天,孟小冬唱后两天。

十天的义演,筹得二十多亿,还有寿礼额外的三十多亿。放在现在,都是一笔巨款,更何况当时。据说,当时孟小冬义演,万人空巷,连黄牛票都买不到,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看看,五年的学艺,孟小冬是否比之前更出色了。

果然不负众望,何止是出色啊,简直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杜月笙的鼓励下,孟小冬上台谢幕。大家方才离去。

就在众人以为日后还有机会听到孟小冬登台时,殊不知,这次《搜孤救孤》竟会是她的绝唱。

此后,她无公演,除了教授徒弟外,全唱给了杜月笙听。

08

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前一个月,孟小冬随杜月笙一家人赴港,入住杜公馆。

一九五零年,到港不到一年,杜月笙听到风声,如果不与台湾方面合作,蒋介石可是会翻脸无情,到时候,会是怎样的局面,他心里有数,就是死嘛。可是如果和台湾合作,有天回到大陆,死路一条的也是他。为了打破这个局面,杜月笙决定离开香港,出国。

出国前夕,孟小冬冷不丁问了这么一句话:

名分,她还是耿耿于怀,无法忘记梅兰芳带来的伤害。她明白,为了杜月笙这一份情,已以身相许,甚而在杜月笙生病期间,还是日夜照顾。她不知道,杜月笙是如何看待的。

话一出口,杜月笙怎会不明白,她有多介意这件事,又怎会不知道,“兼祧两房”带给她的伤害。不顾家人的反对,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了婚礼。命人定了九百港币一桌,整整十桌的喜宴。还让自己的孩子,给她行跪拜礼,让他们以后都称呼她为“妈咪”。

这一年,孟小冬四十二岁,杜月笙六十三岁。

好景不长,一年后,杜月笙去世。

这世上唯一给她安全感的人,知她,懂她,爱她的人,就这样离去,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给了孟小冬二万美元的遗产。就连去世,他也安排好,这一次的结婚,只不过是为了把她纳入自己的羽翼,可以护她周全,即使是一笔钱财,也足够了。

谁说,黑帮老大不深情。

他们深情起来,任何人都赶不上。

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收了赵培鑫、钱培荣、严许颂辉等徒弟,甚少出门,偶有张大千前来做客,据说,孟小冬在世上的最后一次私人唱,给了张大千。后来,张大千曾画了一幅荷花图,送给她,大概有赞其高洁之意吧。

香港的平静授徒生活,因为一通电话打破了。

09

原来是远在台湾的姚玉兰来电。当年,姚玉兰把杜月笙的灵柩送往台湾,也就在台湾安定下来,没有再与孟小冬联系。

在姚玉兰的帮助下,孟小冬前往台湾,度过了最后的十年。可惜的是,这十年里,她遭受病痛折磨,虽有姚玉兰的照顾,还是无法照顾好自己。

好像不知道从哪一年其,孟小冬的身体就不是很好,跟着师傅抽大烟,心情郁郁寡欢,后面的二十多年里,深居简出,在家听戏,偶有兴趣,便模仿一段,总之,日子过得很孤独吧。这并不是养一条狗,还是什么能解决的,是内心的孤独,只能在这世界继续前行。

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六日,一代梨皇孟小冬终离世,享年七十岁。张大千题“杜母孟太夫人墓”,终如愿以偿。

10

世人都说孟小冬是个清冷高傲的女子,就连照片也从不带一丝笑容,永远板着一张脸。殊不知,她是个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罢了。

倘若当年不是真心喜欢梅兰芳,又怎会甘心被金屋藏娇;倘若不是因为伤的太深,又岂会发出《孟小冬紧要启示》,甚至连登三天;倘若不是心甘情愿,又怎么会做杜月笙的第五房姨太太。她并不是个傻子,她明白,爱了就奋不顾身地爱一场;不爱了,那么和平分开;既然你对我如此好,甚至在乱世中给我一个容身之处,那么,我愿意嫁。

纵使所有人不解,只要你懂,就可以了。

其实,孟小冬是个很单纯的女子,只要给她一个名分,给她一份安全感,就足够了。事事以她为先,照顾她,爱她,知她,懂她,就够了。这样一份纯粹的爱,梅兰芳不肯给,那么,杜月笙给,就够了。

愿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你,都有一个懂你的人,幸福一生。

目录传送门: 《民国女子知多少》

下一篇:《苏青:一个大胆谈性的女作家》

图:网络

呼伦贝尔这个学校怎么样

��呼伦贝尔学院信息科学学院始建1993年4月,10年发展历程,特别是99年学院深化改革,实施二次创业以来,信息科学学院进入了鼎盛时期,一举成为拥有1458名学生的全院第一大分院。

��主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2003年起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计算机应用”(专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计算机教育”(专科)、等专业。各个专业均招蒙汉两种语言授课的学生。

��信息科学学院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成果。涌现出一批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中青年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勤奋踏实、富有钻研精神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培养的学生已经在国家机关、学校、企业及IT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 信息科学学院实验设备先进,拥有800多台高性能微机及DELL服务器、HP服务器、CISCO交换机等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固定资产总额高达540万元。近三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项,其中地市级项目3项,校级7项,横向联系项目3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专利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

��信息科学学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本地,面向全区,提升层次,跨越发展,突出重点,办出特色。根据总体目标的 要求,将新增计算机网络工程(本科)等专业;新建网络工程实验室、数字工程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

��信息科学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在“团结一致、科学求实、锐意进取、勇于争先”的院训指引下,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南,以培养社会适用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为中心,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将信息科学学院办成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心、IT业界技术中心和信息咨询中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学院领导院长:孟祥宏 党总支书记: 卢明波

副院长:田文武 ����阿拉坦其其格

院长助理:木林

网络技术教研室主任 刘仁山

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 于世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 曹晶秀

软件工程教研室主任 王荣芝

实验实训教研室主任 李月红

公共课教研室主任 孟小冬

网络中心主任 木林

综合办公室主任 刘坤华
党总支委员会成员:卢明波 孟祥宏 孟繁宇 赵小花 李洋

教工一支部书记:陶 锐 组织委员:杨丽华 宣传委员:韦丽红

教工二支部书记:谢春丽 组织委员:王继刚 宣传委员:鄂晶晶

学生一支部书记:杨丽华 组织委员:李姝梅 宣传委员:张晓鸣

学生二支部书记:韦丽红 组织委员:葛芹芹 宣传委员:张 磊

学生三支部书记:王继刚 组织委员:张 娜 宣传委员:闫 平

学生四支部书记:鄂晶晶 组织委员:张 乐 宣传委员:孟令海

工会主席:曹晶秀 工会委员:李景峰 孟繁宇 李月红

团总支书记:赵小花

全体教师

吕鹏宇 �达力 �张军 �于世华 �王化宇 �暴锡文 �耿卫江 �辛日华 �凃云杰

佟晓妍 �王荣芝 �林建宇 �胡萌 �张君 �鄂晶晶 �周洪翠 �庄新研 �白杨 �杨丽华

曹海燕 �孟繁宇 �布赫 �李月红 �张智慧 �刘仁山 �曹晶秀 �万文斌 �王丽辉 �敖大

包冬梅 �孙择铭 �陶锐 �李洋 �谢春丽 �李威 �塔娜 �韦丽红 �李景峰 �付桂香 �王继刚

王欣 �小塔娜 �林鹏 �姜波 �修学红 �张潇元 �斯登 �郭宏军 �赵亮 �魏巍

叶知秋是谁?

叶知秋
叶知秋(1932~ ),四川宣汉人。中共党员。1949年12月参加解放军。1960年2月加入广东作协。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散文学会副会长、《战士文艺》主编。
目录
中共党员
作家
电影角色
编辑本段中共党员
1950年起从事以诗歌、散文、曲艺为主的业余创作。《志愿军诗一百首》中有其4首诗作。在负责部队基层文化工作中,先后主编、出版了报告文学、散文、短篇小说、曲艺演唱、歌词和抒情短诗等8部集子。先后出版诗集《征途集》、《榕树的歌》、《映山红》、《秋恋》、《军旅诗叶》、《叶知秋短诗选》。创作的诗歌、歌词和曲艺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

叶知秋
著有诗集《征途集》、《榕树的歌》、《映山红》、《秋恋》、《军旅诗叶》等。
诗歌《月夜笛声》获全军对越自卫还击征文奖,歌词《因为有了你》和《山歌向着哨所唱》均获全国群星杯铜奖、《怕苦不当兵》和《党是灯塔我是船》分别获1994年全军八一奖及歌咏大赛一等奖,抒情诗《战士心中的歌》获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诗歌创作奖。
《澜本嫁衣》中的主要人物同时,叶知秋也是暝色著《白衣传》中的男主的商少长的另一身份
编辑本段作家
叶知秋,原名张宇鸿,1963年出生,甘肃临夏人。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汉语系后,一直在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硕士生导师。已发表的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荣格原型理论批判》、《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癌细胞精神”》、《美学拒绝自我调节》、《审美即“知音”》、《超越虚无走向真实——论超价值、价值和价值主体》等,其中多篇文章曾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另有一些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著有《精神主义》、《在理性面前——文艺学的解构与重建》、《纯粹美学原理》等近300万字的理论专著。其中部分获得省级一等奖。
编辑本段电影角色
电影《大上海》中,原型孟小冬,由袁泉等演员扮演的主角,与周润发(黄晓明)扮演的成大器青梅竹马。

翁思再的剧作

有《大唐贵妃》《玄奘出关》《道观琴缘》以及中日合作的舞剧《杨贵妃》等。学术著作有《京剧丛谈百年录》《余叔岩研究》《余叔岩传》。论文有《王元化<京剧与传统文化 >注跋》《在梅派和梅兰芳体系之间》《程砚秋的学者人格》《京剧音韵新解》《谭余基础论》《谭门七代》《谭富英百年祭》《孟小冬百年祭》以及《论读者逆反心理》《<大唐贵妃>的文化产业尝试》等。是《中国京剧大百科》系列音韵条目的撰写者,《余叔岩孟小冬唱腔集》的校订者。2008年5月1日应《百家讲坛》之邀主讲《梅兰芳》,2009年12月4日应邀在《百家讲坛》主讲《伶界大王谭鑫培》。

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分享?

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分享

个人介绍:我是第二次考研,考的是浙大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某211,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学习期间,比较喜欢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又因本科学校古文字学氛围相对浓厚,虽然不太懂,浸染其中,也一知半解。

2019年1月1日,我结束在学校周围租房初试备考,回到乡下老家,等待成绩与复试。一开始,我读一些与复试似乎关系不大的书,比如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李零先生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董莲池先生的《说文部首新证》、季旭升先生的《说文新证》。中期,我读了一章《仪礼》,标点礼疏、画礼图;读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写本文献学》;听音韵学方面的公开课,请教学友音韵学知识,重新学习现代汉语及国际音标等相关知识;读曾运乾先生的《音韵学讲义》、唐作藩先生的《音韵学教程》、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和《汉语音韵学》;翻阅《广韵》,填《广韵补谱》。每天睡觉、烧柴帮忙做饭,去田间地头走走。

2月15日,考研成绩公布。思想政治理论65分;英语一59分;文史基础124分;汉语与文献129分;总分377分。

3月8日,浙江大学公布复试分数线及复试名单,知道自己需要调剂了。那一晚,我想了很多事情,在床上反反复复地睡不着,默默地流着眼泪,一遍遍地循环孟小冬的《击鼓骂曹》:“平生志气运未通,似蛟龙困在浅水中。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

二、调剂二十七天

(一)填报、申请、通知

3月9日,正式着手考研调剂。我是个怕麻烦的人,我想着考研分数一出或者调剂系统一开再去关注,而且我确实不懂怎么样调剂。但老师和朋友们劝我不要如此,要赶紧打电话联系。

我开始搜寻各种信息,浏览学校的招生网和文学院网站,查看往年的复试信息等,给各个学校的招生办公室、学院的招生办公室打电话。有些学校打了很多电话,一直打不通。有些学校说可能有调剂名额,等等看;有些学校说要等国家线出来再说;有些学校记下了我的信息或者让我把信息发到他们指定邮箱;有些学校创建了QQ群,让我们进去填写信息表。看着QQ群里的人渐渐多起来,甚至有很多的985学校的,我的心情慢慢焦急起来。总之,没有任何一个学校给准确的答复。

那时,老师每每电话鼓励我,询问情况。而弟弟恰恰相反,他每天跟我聊天,总是给我泼凉水,比如说人家只要“双985”,即考生的毕业院校和报考院校都必须是985、别人只是吊着你等待更优质的生源。每天上午和下午我打通了调剂电话,感觉还有一丝希望,但傍晚或是晚上弟弟又给浇灭了。回过头想想应该感谢弟弟,因为他确实给我了很多帮助,重要的是他让我保持冷静。

与此同时,还有两件事值得说说。一件是我加了一个调剂群,调剂群里的人总在讨论各种调剂的事情,他们很多人的调剂意向在我看来有点一般,我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自信。另外一件是我开始准备调剂简历,整理各种材料。简历主要包括基础信息、一志愿报考信息、科研经历、获奖经历、工作经历等。复试材料我汇编了一些自己的论文、个人申请表等,还制作了封面,以便胶装。我筛选了几个比较喜欢的学校,在文学院的网站上找到老师的邮箱,给他们发邮件。

3月15日①当天下午我给重庆某学校打电话,对方说可能会有名额,让我等等看。傍晚,重庆某学校打电话来,确认我此前留的信息。我觉得有一丝希望,很高兴。但3月18日星期一我再打电话的时候,对方说今年不接收调剂了。②西安某学校电话总也打不通,打通后,让我关注,他们可能会有调剂名额。我一直等到他们公布文学院复试方案,迟迟没有等到调剂公告。直到4月1日左右他们才在调剂系统公布调剂名额,7日通知我面试,我婉拒了,当时我已经参加其他学校面试了。③南京某学校官方回复的调剂为优秀生源调剂,要求“双985”,也没能去成。④联系华中师范大学,对方回应很好,我也一直关注着,注意他们的信息发布。

3月20日,调剂系统开。我填写了浙江师范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还留了一个空白的。当晚20:34,我的手机收到浙师大的调剂信息,很高兴。但每天仍然焦急地等待其他学校发布通知公告、担心复试时间冲突。3月24日下午16:47,我收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复试通知,与浙江师范大学冲突了。3月25日,我给浙师大打电话,说了抱歉,不能去参加面试。之后几天,我读了一遍张三夕先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大的考研参考书),做了一些笔记。3月27日,我打印了复试材料(包括毕业论文、个人简历、复印证书),去人才市场去复印成绩单。傍晚,去公园走走。这期间我主要翻看了一些自己的以前做的笔记,其实每天提心吊胆的,也没有太多的心思看书。

(二)华中师范大学复试

3月28日,整理东西,也看不下多少书。当晚21:08,我坐火车去武汉参加复试,一晚没怎么休息。坐在我旁边是四个一起去武汉看樱花的小姐姐,还有一个武汉学校的大三小哥。我本来想看看书,背背英语。但小姐姐们一上来就吃辣条,问我去武汉看樱花什么攻略?还让我吃辣条、面包,我29日早晨要空腹体检,所以拒绝了食物。我们六个人就一直瞎聊,主要我听他们聊。我还借给她们充电宝、耳机、洗面奶,看着她们很兴奋地聊天、看着她们自拍、又卸妆、看着她们瞌睡……

(图为地铁上化妆的四个小姐姐)

3月29日,早晨5:10,我叫醒其余五个人,到达汉口站,下了火车,准备坐地铁。等了一个多小时,坐上了第一班地铁,小姐姐排队还帮我买了地铁票。她们在地铁上,重新化妆“复活”,我们在虎泉站分别。七点左右,我到达华中师范大学,在文学院与报道的老师交流,老师很热情,鼓励我好好表现。八点半左右,拿完材料,就去体检,人特别多,一直体检到十一点半。体检如果有什么经验的话,就是先去抽血、做CT之类的,再去量身高,这样会比较快。测完最后一项的时候,我十分饿,几乎要晕倒。紧接着我订了五芳斋的外卖,在文学院门口的凳子上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因为古典文献学的面试提前了。面试开始,我们先在古典文献学教研室抽签,很“幸运”,我是第一个,其他四个人先出去。面试一共六个老师,坐在我对面。老师让我先做自我介绍,我就开始说自己的性格、学习经历、读过哪些书(有点紧张、可能说话比较快),说自己曾经整理过一些文献,还说到了自己的带去的毕业论文和平时的论文。接下来,老师主要围绕着我的毕业论文和我平时的论文展开问题,比如四库全书、数据库、日记文献等等,聊了半个小时左右。最后一位老师可能是看时间太久了、且问得都差不多了,就说,“我就问你一个问题,你只要回答有还是没有就行了。中国基本古籍库所收的图书有没有序跋?”我回答完,老师让我叫下一位进来。当天,我感觉自己表现还不错,就是有时候说话有点快。出学校的时候,听到学校里有一群老人在唱京剧,我去听了一会,跟着哼唱了几句,很放松,心情很好。回到宾馆,洗了个澡,就睡了。

(图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门口)

3月30日,上午口语考试,主要是自我介绍、抽问题回答、自由对话。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有导向性地往我的爱好是京剧、喜欢读书方面上说,抽到的问题是课外活动是什么。自由对话的时候,老师主要问了京剧、读书方面的问题。下午是专业课笔试,之前我加了一位同样复试古典文献的小姐姐,我给她发了一些资料、聊了一些我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小姐姐可能看我比较真诚,就把去年复试的真题发给了我。我看了看,觉得挺基础。专业笔试,主要是连线、标点、问答之类的。有一题10分的问答,我有点短路,写得很少,也很一般,最后笔试只考了89.5分。答题的时候,我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战国竹简《诗经·伐檀》的异文、《说文解字》的各种版本等等。这些都是我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的,自己课后又查了资料总结。复试完的那天晚上,我很累,心情很复杂、睡不着觉。八点多躺在床上,后来又起床,洗个澡,收拾了一下东西,看了一期更新的《中国新相亲》,到十二点多睡了。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试

3月31日,这一天是华中师范大学其他专业的面试,我已经结束了。上午去湖北博物馆看展,人特别多。曾经我来武汉,与好友二人共同游玩,当时博物馆正在修缮闭馆,甚憾。湖北博物馆的藏品十分精美。出了博物馆,急匆匆地赶往火车站。在车站买了一些周黑鸭给我的朋友,给自己买了面包和水,时间比较紧张,就没有吃午饭。坐在火车上,回想起当年与好友游玩之情形,古人与故友皆不在,“此地空余黄鹤楼”,内心有些凄凉。

之所以匆匆赶往北京,是因为3月27日我收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通知,因为担心自己不能被华中录取,所以还是往北京赶。幸运的是,华中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不冲突。下午五点多,抵达北京。第一次到北京,换乘地铁,让人头晕。因为提前找到了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试的男生,他是文艺学,小哥很好。我们拼了房,就住在北京站附近。我们晚上一起吃了饭,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转了一下,熟悉路程。回去之后,拆了一盒周黑鸭,两人吃了起来。看了一会书,十一点半睡觉。当天晚上,华中师范大学公布了复试成绩,我的成绩都还好。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文艺学小哥入镜)

4月1日上午,我们和其他小伙伴(因为有几个人住在同一宾馆)一起去社科院文学所领了体检材料,然后坐地铁去体检。两点十五开始笔试,三个小时,一百五十分钟,试题主要是报考的导师根据报考方向命制。我的那份第一大题是名词解释,比如古文尚书。我记得老师说的答题方法以及要注意的一些点,所以我先介绍一下古文尚书的由来,“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以及民间献之(因为之前熟读过《汉志》和《四库提要》的一些序,甚至能背下来,所以答题的时候,都直接写下来了),今古文之差异,古文尚书的流传以及辨伪,最后谈到清华简中《咸有一德》能证古文尚书之伪等等。第二大题我答得很一般,主要是古人名姓的关系,没怎么复习到,所以尽力“胡扯”。第三题分析训诂材料,这种题目我总觉得是言之成理即可,主要调动的是小学知识。第四题是标点,老师选的文章很有哲理,读的时候,很受启发,每每会心一笑。第五题算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题,我以前有过实践经验,写起来比较舒服。整体除了第二大题答得一般以外,我感觉良好。两次笔试,都和我想的不一样,虽然有些题答得不好,但华中的比较基础,社科院的有基础、也十分考查能力。回到宾馆,我和文艺学小哥看了一下电视,正在放京剧《昭君出塞》,我给文艺学小哥说了说京剧的一些知识。不过这出戏,我更觉得牟元笛功夫帅一些。晚上,华中师范大学在系统里给我发了拟录取通知,一旦接受了该通知,就全部结束了。我特别矛盾,很怕两边最后都没得到。但是来了北京之后,北京又有点吸引我。晚上七八点钟,坐地铁给朋友送去周黑鸭,和朋友在西单一起吃了点东西、聊聊天。十点左右回到宾馆,歇。凌晨三四点忽然醒了,发现文艺学小哥灯没关,关上灯,又睡了一会。

4月2日,上午专业面试,下午口语面试。专业面试分两组,很“幸运”,我和文艺学小哥分别是两组的第一个。我站在走廊面对着窗户,吹着冷风,十分紧张。第一次面试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有,所以无所畏惧。而这一次,我生怕都失去了。我在走廊默记自我介绍,我报考的那位老师在我面前走来走去,他不认识我,我是在网上看过他的照片,所以认出来了。我也没好意思多看,也记不太清模样,只是觉得老师很帅,有点像《万万没想到》里头的刘循子墨(可能是错觉),而且感觉有点高冷。一会儿,有老师叫我进来面试。这次面试的阵仗比较大,正对我的是主持老师,一位女老师,很和蔼,两边坐两排老师,报考的那位老师坐在我右手边第一位。主持老师让我先做个自我介绍,这次自我介绍,我感觉就比第一次好,说话很清楚、语速也适中。紧接着是我报考的那位老师提问,问了一下与论文相关的问题,又问了跟我名字相关的问题,问我的姓是什么意思?又问汉朝为什么叫汉朝?我不知道,瞎说了几句,老师说我说得不对以及没有好好读《史记》,其他老师听了,也笑了笑,我心里就比较紧张(其实《汉书》的《高祖本纪》以及《史记》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我都细细读过的)。后面老师问我懂不懂音韵学,我说知道一些,而且比较推崇曾运乾先生。老师就问我曾运乾先生著名的音韵学论断是什么?我当时还沉浸在“汉朝”的紧张中,就说,“曾运乾先生有很多著名的论断”,老师说,“最著名的”,我回答,“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到后来有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来文学所……时间控制的比较好,大约聊了十五分钟,就结束了。

文艺学小哥也结束了,我们一起回宾馆,准备口语考试。但我们也看不下书,就睡了一会。昨晚与故友吃饭的时候聊天,她还谈及她当初面试北大,英语要准备研究生的读书计划啥的,我只准备了自我介绍和一些常用话题。在宾馆的时候,我看到文艺学小哥的英语自我介绍,感觉自己准备的似乎有点简单。下午两点口语,文艺学小哥又是第一个,我是第四个。面试所有的人一起在教室等待,文艺学小哥先去,我们聊得正欢,他就回来了,感觉很快。我错误地第三个就进去了,我开始介绍,等我说了三四句到我的名字时候,老师很诧异,问我难道不是XXX?我说不是,老师让我先介绍,然后翻看我的资料。这样我更紧张,说了一会,就结束了。老师看到我的资料就用英语问我,学写古诗多久了?古诗和现代诗有什么区别?还有我获得证书等等,感觉挺难的,但是我都努力地回答了。口语结束,我跟文艺小哥回宾馆歇着。下午,和在北京的大学同学以及文艺学小哥去逛了公园,一起吃了饭。晚上六点多的时候,华中师范大学收回了给我发送的拟录取通知。我们在公园的时候,就有人在群里说自己接到了文学所的电话。一般,当天傍晚,文学所会给需要再调剂以及被刷的同学打电话,没打电话的就基本上没有问题。我跟文艺学小哥当天一直都没接到电话。

4月3日,上午我和文艺学小哥一起去逛了故宫,看到了出自《诗经》的“螽斯门”以及“翊坤宫”、“正大光明匾”,因为我之前挺喜欢《甄嬛传》。中国国家博物馆闭馆了,所以才去的故宫。当时有一种“百年世事不胜悲”的感觉。中午,我们吃了肯德基。之所以又逗留一晚,因为体检报告要今天下午才可以取回。下午一点半取回了体检报告,交到所里,但老师不在,也没打听到什么消息。我送走了文艺学小哥,自己去了西单图书大厦,歇了很久。想买一本点校本《毛诗传笺》,因为是原价,没舍得买。吃了点东西,坐火车回家了。坐了很久的火车,很累。

4月4日,回到家,睡到十一点多,打开手机,收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拟录取通知。哥哥买了十一点半的电影《调音师》,我们又匆匆赶过去。电影很好看,尤其结尾,但我也是有点心思不在其上。确认了拟录取,我的心情恰是“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三、我之心境变化

2018年2月,第一次考验我得知自己考不上了,难过了一阵子。回到学校后,我就一门心思地转入毕业论文写作。每天早晨七八点钟到院办公室值班,到晚上十点左右回去。整理了三个月左右的论文文献,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慢慢地静下来,对于一些其他的事情没有任何想法。在那三四个月,是我的论文陪伴我走过来的,没有人能体会论文之于我的重要。

毕业前后,我和同学一起吃饭,送走他们,心里空荡荡的。在这前后也有一些人,可能看我没有什么价值或者其他原因,删除了我的微信,不和我往来了。我也曾难过,但也都好了。不过还是有很好的朋友,探望我、关心我、鼓励我。一直到十月份,起起伏伏的,心情也没啥大的变化。

到了十二月,我的心情很紧张,很有压力,晚上睡不着。每天十点半左右回去,就特别饿,总要吃点东西,但是吃了东西又睡不着。尤其快到了考研那几天,压力特别大,睡不着的时候,我看着微信列表里的人,无论是家人还是那些师友,我都不太想跟他们说,因为怕他们担心。我记得比较搞笑的是,认识了一个麦当劳的外卖小哥。最后实在很压抑,就跟他聊天、倾诉。那段时间好友说的“晴耕雨读”,很启发我。十二月底,我即将离开学校,那时我才感觉到“毕业”,要跟这座城市、跟我的学校告别。临别前,与好友、老师吃饭。和老师一起吃饭,老师说,“把你交好的同学一起喊着吧”,我回复说,“故人皆不在”。当晚,喝了点白酒,四年来第一次喝白酒,有些晕晕的。饭后,和老师一起在公园散步,老师说了很多,最后跟我握手告别。老师的手有些粗糙,握着的时候很用力。我往回走,微醺,空中刮着的雨丝又让我有点清醒,颇有“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感。那一晚睡得很香。

回到家之后,一开始很轻松地看书,后来等待成绩、复试线、调剂等,心情焦急起来,但表面仍然要保持镇定。四年来,在家从没待过这么久,周围的人也开始表现出担心、焦躁,很多人开始询问我,我的心情其实很烦、很烦、很烦,但还是保持镇定。每天我吃完饭就去田间散步,看着东风吹来、麦苗渐长,想起《离骚》、老杜的诗、冯延巳的词,更加忧伤。当然散步时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胡思乱想,比如自言自语地幻想面试,幻想以怎样的面貌站在老师面前,告诉他们我读了什么书?怎么样回答他们的问题(这可能就是模拟面试吧)?幻想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幻想着那之后我可以安心地读书。

调剂的那段日子,取舍,很难。其实,依照我自己的内心,本也没有太大想法,只是要兼顾很多东西。那几天,很累,很矛盾,恐怕都得不到。但我内心不知从哪儿来的一点盲目的自信,我觉得我还是能做到的。

四、不成熟的小建议

如果非要说什么关于调剂的经验或者建议,我想:

第一、自己全面、深入地了解调剂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每年的调剂、复试的政策都有所变化,所以首先应该去全面地了解调剂政策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国家的调剂系统和学校的调剂系统。有些学校的调剂是先通过自己的调剂系统报名,然后复试、录取,最后让录取的学生在国家调剂系统里填写。调剂系统什么时候开放?怎么样填写调剂系统等等?一般申请调剂的时候,会有备注,字数有限制。我也不知道对方学校会不会看,但我很精简地写的是最有代表性的。

第二、广泛撒网,认真准备。调剂只要过了A区的线,A区的学校都可以去申请。我反复地去估量自己,到底能到达一个什么层次,可以申请到一个什么样的学校?然后划定了一批学校,不停地去筛选。去他们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的官网和院的官网去查找信息,然后打电话问。广泛撒网不仅仅是指学校,有时候也可以试试其他专业,比如我报考的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和古文字学也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一般都是在文学大类里面的调剂。同时,还要准备一些材料,如简历、证书等(有些学校可能不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看一些他们指定的参考书,了解他们院系的治学传统等(比如我去社科院面试时,有被问及是否读过一些社科院老前辈的书,我确实没怎么读过,我回答说“我没有怎么读过,因为我是调剂过来的。我想,等我进来之后,肯定会更多地了解文学所的传统,读一些书。”)。无论是华中还是社科院,复试老师对于毕业论文、科研能力都是非常重视,一则是有无完成、能否提交完整稿;第二就是论文规范与由论文衍发出的复试问题。在这方面,还是要好好准备一下。

第三,谈一些小的点。

①关注信息。调剂时,我认识的一位研友因为没有注意邮件,而错过了一个学校的面试去了一个并不太好的学校。那封邮件提到说,她能力很不错,欢迎她来面试。我因为没有关注某些学校官网的信息,而错过过了投报。所以大家还是要及时查看与回复信息。

②写邮件给老师,一定要真诚、有礼貌,且言语恰当。不要过多地打扰老师,频繁发送邮件。同时要制作一份像样的简历、复试材料等等。

③不要过度地听信别人的话,自己多去试试。有些学校网传有出身歧视,但是你也可以试试看。而且今年情况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

④最好最坏打算。调剂的时候,要奋力去跳一跳,但也要给自己留下一个后路。

⑤见好就收。调剂有一个满意点的学校就可以了。同时如果你确定不能去参加学校的调剂复试时,最后提前打电话告诉别人,以便把名额留给别人。

⑥自信,多模拟。我可能比较喜欢幻想,所以每次散步我都会假想地模拟自己面试时怎么回答问题,说什么,自我介绍怎么办?

⑦累了、难过了、迷茫了,再坚持坚持。

后记

去年的一月到三月,每天我坐在窗前,看着庭院里积雪渐深再到春归柳长,看着嫩芽始吐直到花开烂漫,焦急、失望、幻想,各种复杂的心情,“终朝如醉还如病……”,一周左右的复试,我也算是“历尽风霜万苦辛”,而今一切都好了。

北京,从没在我的考研计划中,我也从没想去那里读研究生,我不喜欢灯红酒绿的都市、冰冷的建筑、那些来往往的人群、拥挤的地铁。杭州的那一片湖,似乎总充满着温情,吸引着我。但真正去了北京,也确实挺有趣。首先是遇到了我的导师,(此处略去若干夸赞、崇拜的字)。其次,确实有很多资源,去国图查看古籍,还可以申请去北大等高校看古籍,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去其他高校听听课,认识一些新的朋友。挤北京的地铁,看看人来人往、灯红酒绿,迷茫有时又有着希望。

以上鄙言累句,仅供参考。祝各位幸运!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