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知识 > 台湾人发表论文

台湾人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8 17:16:54

台湾人发表论文


吴浊流
吴浊流(1900.6.2-1976.10.7.),新竹县新埔镇人,毕业于台北师范学校,作家、教师。
幼时受日语教育,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做过教谕、小学教员,后来因郡视学凌辱台籍教员,抗议无效,愤而辞职,结束了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
1941年,赴祖国南京任新报记者,一年后返回台湾,先后任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闻、新生报、民报记者,后转任台湾机器同业公会专门委员(1949-1965年),曾参加诗社,1936年开始写作,吴浊流是台湾早期的乡土文学作家,前期的小说以日据时代的生活为背景,代表作为《亚细亚的孤儿》;后期的作品以反映战后台湾社会为主,代表作有《波茨坦科长》、《狡猿》。除文学创作外,吴浊流还创办“台湾文艺”杂志(1964年),设立台湾文学奖(1969)、吴浊流文学奖(1969),奖励后进,不遗余力。
中文名:吴建田
别名:吴浊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新竹县新埔镇巨埔里十号
出生日期:1900年6月2日
逝世日期:1976年10月7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台北师范学校
代表作品:亚细亚的孤儿,无花果
人物生平
1900年,6月2日出生于新竹县新埔镇巨埔里十号。父吴秀源,母亲朱满妹,排行第四,上有两兄一姊。
1910年,入新埔公学校就读。
1916年,新埔公学校毕业,升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即台北师范学校)就读。
1920年,台北师范学校毕业。任台湾公学校教谕(照门分教场主任)。
1921年,发表《论学校与自治》于新竹州教育课募集论文集。
1922年,因《论学校及自治》的发表,被当局认为思想偏激,四月左迁至苗栗四湖公学校。
1924年,4月被调至五湖分教场。9月与十九岁的林先妹小姐结婚。
1925年,2月得急性肺炎,险失一命。
1926年,2月因发表《对会话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办的教育研究会,受本校的新校长颖川先生看重。
1930年,10月27日发生雾社事件。
1936年,受同事日本文学少女袖川老师的刺激而作的小说处女作《くウげ》(《水月》),以及稍后的《べンの_》(《笔尖的水滴》)皆发表于《台湾新文学》。同年,小说《どぶの鲱鲤》(《泥沼中的金鲤鱼》)并荣获《台湾新文学》征文比赛首奖。
1937年,转任关西公学校首席训导。发表小说《自然へ归れ》(《归兮自然》)于《台湾新文学》,以及创作《功狗》和《五百钱之蕃薯》两篇日文小说。同年并发表研究论文《下学年数学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办的教育研究会。
1939年,因抗议日本军阀为辟兵源,在台湾全面实施青年训练,苛扰兼施,复遭左迁于马武督分教场主任职。
1940年,以服务二十年获叙勋,但因郡视学(督学)肆意凌辱台籍教师,抗议无效,愤而辞职。
1941年,只身归祖国,任南京《大陆新报》记者。
1942年,返台,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发表游记《南京杂感》,分十个月在《台湾艺术》连战。
1943年,起稿《胡太明》,即《亚细亚的孤儿》。
1944年,任《台湾新报》记者。(日本帝国为垄断台湾岛的视听,将全岛报社归并统一为《台湾新报》)。同年,创作小说《陈大人》,台湾光复后发表于《新新杂志》;小说《先生妈》发表于《民生报》。
1945年,台湾光复后,任职于《台湾新生报》(即日据时代的《台湾新报》)。创作日文散文《日本应往何处去》和小说《糖扦仔》(原为《胡太明》中一篇)。长篇小说《胡太明》完稿。
1946年,任职《民报》记者。筹组崇正出版社成立事宜。1946年9月开始出版《胡志明》(原名《胡太明》,为日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的最初版本,分四篇单独发行),本书被公认为抗日文学的代表作。
1947年,转任社会处科员。崇正出版社筹组计划流产。二月二十八日发生二二八事件。创作随笔《夜明ば前の台湾》(《黎明前的台湾》)和《佗しい夜》(《孤寂的夜》)二篇。
1948年,任大同工职训导主任。发表小说《ボッダマ科长》(《波茨坦科长》),并由私立大同工职打人情会出版,一说由台北学友书局出版。又发表随笔《台湾文学の现况》(《台湾文学的现况》)于日本《雄鸡通信》。起草小说《泥泞》。
1949年,改任台湾机器工会同业工会专员。创作《书呆子的梦》。
1949年8月出版汉诗《蓝园集》,共有“剑潭笔泪”、“长江墨滴”、“凤岭松涛”、“双峰余情”和“稻江云影”等五篇,由新竹英才印书局出版。
1950年,创作小说《友爱》;小说《泥泞》完稿。
1952年,写《十圆札の一生》(日文起稿未完成)。
1953年,任专门“委员”。胃出血,病一个月。
1954年,8月发表散文《新文学运动的氛围气》于《台北文物》。
1955年,起稿《狡猿》。1955年1月26日娶长媳张松英。
1956年,完成小说《狡猿》。《アヅアの孤儿》(《亚细亚的孤儿》)在日本一二三书房出版。
1957年,旅行日本六星期,作汉诗《东游吟草》一○二首。同年《歪めウれ岛》在日本ひゐげ书房出版。
1958年,创作小说《铜臭》和《闲愁》。
1958年,5月汉诗集《风雨窗前》在苗栗文献书局发行(其中附录《先生妈》、《陈大人》和《骚坛杂感》)。
1959年,6月《孤帆》由杨召憩译,高雄黄河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为《亚细亚的孤儿》的中译本)。
1960年,创作小说《三八泪》和散文《仰看青天》。
1961年,创作散文《有关文化的杂感一二》。
1962年,创作汉诗《芳草梦》一二二首。
1962年,6月由傅恩荣译、黄渭南校阅的《亚细亚的孤儿》由台北南华出版社出版。
1963年,创作散文《漫谈文化沙漠的文化》和小说《老姜更辣》。4月汉诗《浊流千草集》由台北集文书局出版。11月《疮疤集》(上)(下)二册,由台北集文书局出版。
1964年,成立《台湾文艺》杂志社。发表散文《台湾文艺杂志的产生》和论文《汉诗必须革新》于《台湾文艺》创刊号。发表散文《历史有很多漏洞》和《给有心人的一封信》于《台湾文艺》第二期。发表散文《关于汉诗坛的几个问题》、《意外的意外》二篇和《覆钟肇政的一封信》于《台湾文艺》第三期。发表散文《漫谈台湾文艺的使命》、《一场虚惊》、《惜哉台湾文艺月刊》于《台湾文艺》第四期。发表散文《传记小说不振的原因》于《台湾文艺》第五期。
1965年,自台湾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专门委员职退休。游香港、日本,作《再东游吟草》一二○首及《东游杂感》。发表散文《我办台湾文艺及对台湾文学奖的感想》于《台湾文艺》第六期。发表小说《幕后的支配者》、散文《为自由诗坛说几句话》和新诗《万国文艺摊的拍卖》于《台湾文艺》第七期。发表小说《很多矛盾》和论文《对诗的管见》于《台湾文艺》第八期。发表小说《牛都流泪了》和散文《要禁得起历史的批评》、《我最景仰的伟人》于《台湾文艺》第九期。创作散文《光复二十周年的感想》、《忘却歌唱的金丝雀》和《急流勇退》;散文《回忆我的第二故乡》发表于西湖“国校”五十周年纪念册。
1965年,10月杨召憩译本《孤帆》由泛亚出版社再版。
1966年,发表评论《评魏畹枝的“对象”于《台湾文艺》第十期》。发表散文《我的批评》、《两年来的苦闷》和《悼江肖梅》于《台湾文艺》第十一期。发表游记《游鸬鹚潭记》于《台湾文艺》第十二期。发表汉诗《再东游吟草》。发表游记《东游杂感》收入于《谈西说东》。1966年12月小说版的《吴浊流选集》由台北广鸿文出版社出版。
1967年,创作散文《回想照门分教场》;并发表散文《怀念吴新荣君》于《台湾文艺》第十六期。完成日文小说《道はひと筋》(《路迢迢》)和中文回忆录《无花果》。1967年4月汉诗、随笔版的《吴浊流选集》由台北广鸿文出版社出版。
1968年,发表散文《为台湾文艺讲几句闲话》于《台湾文艺》第十八期。小说《无花果》和环球游记《谈西说东》于《台湾文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期连载。
1969年,设立“吴浊流文学奖”。发表散文《我设文学奖的动机》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五期。1969年4月海外游记《谈西说东》(分《谈西说东》和《东游杂感》二篇)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
1970年,发表散文《回忆大同》于《台湾文艺》第二十六期。发表散文《看鸡栖王的作风》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七期。发表散文《素富贵行乎富贵》于《台湾文艺》第二十八期。发表散文《回忆五湖》、《川端康成的弦外之音》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九期。发表论文《再论中国的诗-诗魂醒吧》于《台湾文艺》第三十期。发表散文《罗福星的诗与人》于《台湾文艺》三十三期。创作散文《回忆五十年前的母校》和《回忆母校的今昔感》,并与前《回忆五湖》三篇总题为“一束回想”。
1970年10月《无花果》由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1年,分别发表散文《赘言》和《设新诗奖及汉诗奖的动机》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一和三十二期。发表琉球、日本游记《东游雅趣》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二和三十三期。写《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日文,登载于日本奉仕经济新报)。1971年1月11号发表于日本《奉仕经济新报》的日文散文《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中译后发表于《台湾文艺》第三十四期。
1971年1月《晚香》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1971年12月《泥泞》由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2年,年初漫游东南亚。发表游记《东南亚漫游记》和散文《既到临崖返辔难》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五期。创作游记《游五指山记》和七绝《晚霞》一○一首。长篇日文小说《台湾连翘》起稿。写《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中文,登载于台湾文艺第三十四期)。
1972年,6月《夜明げ前の台湾-植民地ガウの告发》由日本社会思想社出版。1972年11月《泥泞に生きる-苦恼する台湾の民》由日本社会思想社出版。
1973年,妻林先妹女士逝世。1973年1月汉诗总集《浊流诗草》总计二十三篇,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发表《台湾连翘》一小部份,中译后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九至四五期连载。1973年5月《东南亚漫游记》由台湾文艺社出版;《アジアの孤儿-日本统治下の台湾》(《亚细亚的孤儿——日本统治下的台湾》)由日本新人物往来社出版。
1974年,游历美洲。写作《南美游记》。发表散文《对文学的一二管见》于《台湾文艺》第四六期。
1975年,游历印度尼西亚、澳洲、新西兰、马尼拉等地,作《印澳纽游记》。发表游记《睽违三年重游日本》、《重访四湖》和散文《回顾日据时代的文学》分别于《台湾文艺》第四七、四八和四九期刊登。
1975年,9月小说选集《泥沼中的金鲤鱼》,张良泽选编,由台南大行出版社出版。
1976年,游历印度、埃及、非洲等地,作《非印游记》。发表散文《大地回春》、游记《印澳纽游记》、《非印游记》和散文《北埔事件抗日烈士蔡清琳》分别刊登于《台湾文艺第五十、五一、五二和五三期》。
1976年,5月应邀赴东吴大学演讲,题为《日据时代汉诗在台湾文化之地位》。
1976年,9月偶染风寒,不意并发肝疾、糖尿和白血球过多等症,病情恶化,十月七日溘然长逝,享寿七十有七。
主要著作
吴浊流在37岁时以日文发表处女作〈水月〉,刊登在1936年3月的《台湾新文学杂志》。
其后四十多年的作品包括小说、旧诗词、游记、文艺论评等。吴浊流过世后,作品经张良泽教授整理汇编《吴浊流选集六册》,加上后来出版的《无花果》、《台湾连翘》、《吴浊流致钟肇政书简》,共九册。其中,仍然有许多零散篇什、书简、以及两千多首旧体诗未整理出版。
长篇小说
《亚细亚的孤儿》于1945年完稿,其内容叙述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知识分子胡太明在台湾遭受日本殖民者的欺压,到日本留学归来后受到乡亲的潮讽,到中国大陆后又不被认为是中国人而受到歧视。在对自身归依的无助感及许多人生挫折打击的日侵月蚀下,最后发疯而以悲剧收场。
《无花果》是吴浊流第二本长篇,为吴浊流的前半生自传,记述作者从日治到战后初期的经历。小说完稿于1967年底,在1968年时分三期连载于《台湾文艺》杂志上。因内文部份描述二二八事件,在1970年以单行本首次出版即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查扣,其后只在美国和台湾地下流传,直到1988年才正式由前卫出版社在台湾公开发行。其实本书的内容,和《亚细亚的孤儿》非常近似。只因《亚》书只写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本书写到了二二八;因此,前者有忠贞的国民党员为之翻译发行,而此书则遭到禁止刊行的命运。讽刺的是,批评日本统治的《亚》书可在日本出版,而只少部份描述国民党统治的《无》书却不能在台湾出版。
《台湾连翘》是吴浊流最后一本著作,原日文,在吴浊流去世十年后由钟肇政先生中译出版。描述台湾战争前后政坛的秘辛。
短篇小说
《水月》短篇小说集收录从1936年到1946年间,吴浊流以描述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人为主的早期中短篇小说共八篇:
〈水月〉、〈泥沼中的金鲤鱼〉、〈功狗〉、〈陈大人〉、〈糖扦仔〉、〈先生妈〉、〈路迢迢〉、〈归兮自然〉。其中,〈水月〉和〈功狗〉描写日本人对台湾子弟不平等待遇,而〈陈大人〉和〈先生妈〉则揭露当时台湾御用绅士和日本走狗的行径。
《波茨坦科长》短篇小说集收录吴浊流自1946年后的中短篇小说共十篇:〈波茨坦科长〉、〈狡猿〉、〈铜臭〉、〈三八泪〉、〈幕后的支配者〉、〈友爱〉、〈牛都流泪了〉、〈老姜更辣〉、〈茅盾〉、〈闲愁〉。受战后国民党贪污腐败和二二八事件的影响,吴浊流战后的小说以控诉时政为主,如〈牛都流泪了〉。而〈铜臭〉、〈波茨坦科长〉则纪录来台接收官员以及“半山”台奸贪污腐化的行径。
诗集
吴氏除小说创作外也常写汉诗,有《浊流千草集》、《蓝园集》、《浊流诗草》等诗集行世。
其他
《南京杂感》是张良泽教授整理的《吴浊流选集六册》中的卷四。收录吴浊流游记共九篇:
〈一束回忆〉、〈回想照门分教场〉、〈回我的第二故乡〉、〈重访西湖〉、〈南京杂感〉、〈回忆大同〉、〈游颅鹚潭记〉、〈既到临崖返辔难〉、〈印非游记〉。
《黎明前的台湾》是张良泽教授整理的《吴浊流选集六册》中的卷五。收录吴浊流对台湾、中国、日本的文化论述共十六篇。
《台湾文艺与我》是张良泽教授整理的《吴浊流选集六册》中的卷六。收录吴浊流论述、散文、自序计三十九篇。
《吴浊流致钟肇政书简》收录1962年6月至1976年8月止,吴浊流致钟肇政以日文书写的简信三百多封,由物理学博士钱鸿钧编汇,黄玉燕中译,于2000年05月01日初版。不过,钟肇政致吴浊流的书简却只纸未留。
作品介绍
《亚细亚的孤儿》原名为《胡太明》,是书中主人翁的名字。后来又改成了《亚细亚的孤儿》,因为台湾是亚洲的一部分,地处边陲地带,受到日本的统治,离开了祖国的怀抱,就像一个孤儿一样。当时台湾老百姓被日本人压榨得十分凄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可怜的是,中国大陆认为,台湾人是日本人的间谍,所以到大陆的台湾人都被受歧视,甚至要隐瞒身分,不能承认自己是台湾人。
吴浊流先生说:《亚细亚的孤儿》是透过胡太明的一生,把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所有沉淀在清水下层的泥污渣梓,一一的揭露出来。登场的人有教员、官吏、医师、商人、老百姓、保正、模范青年、走狗等。不问是日、台人、中国人各个阶层,都网罗在一起,不异是一篇日本殖民统治社会的反面史话!
书中有一句话:「你在这儿,最好不要承认自己是台湾人,台湾人的日本话,很像九州岛的口音,你就说自己是福冈,或熊本地方的人好了。」这句话充分的描写出日治时代台湾人的无奈,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莫名的辛酸与感慨。
吴浊流在写《亚细亚的孤儿》时,深怕被时时往他家跑的日本特务发现,使他必须在写好两、三张稿纸时,小心翼翼的藏到碳笼里,等累积到十几张时,再藏到隐密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更是一面躲警报,一面躲日本特务,冒着生命危险,一字一句的写完这本《亚细亚的孤儿》。他用笔当武器,极力反抗日本对台湾人民的欺压。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正义,也给人是非不容混淆的感觉。
写作风格
台湾光复后,吴浊流开始尝试中文创作,但并未放弃日文创作,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如《亚细亚的孤儿》、《黎明前的台湾》、《无花果》、《台湾连翘》等。吴浊流热爱文学,终其一生都在为台湾文学奉献心力,他的作品颇丰,非常能够把握住社会变迁的过程。

陈秉治的万有引力姓名学准不准?有人起过名吗?

陈秉治,台湾人著名易学大师,从28岁开始学习研究易经相关学术迄今超过25年,于世界易经大会首例将姓名学以万有引力应用发表研究论文,获2013世界易经大会颁发“最佳论文奖”。迄今为止,给广大有缘人赐予佳名,被誉为“万有引力姓名学第一人”。
现任澳大利亚易经学会副会长,大洋洲风水研究学会副会长,禾盛创意空间设计设计总监,师承乾坤国宝 八龙法门世界易经导师陈炎枝易博士。
陈老师大专建筑设计本科学系专业出身,从事建筑及室内设计工作将近30年,精通并擅长专业现代阳宅室内布局设计与三合八宅风水学、三元玄空风水学之学术整合布局研究。
2008~2014历年获世界易经大会邀请出席世界易经大会年会,参与世界易经学术相关研究论坛并发表论文。
2004年与恩师陈炎枝大师共同研究发明及发布《南半球风水罗盘定位》。
2005年与恩师陈炎枝大师共同研究发表《南半球万年历法》,2007年发布于澳门世界易经大会论文演说。
2010-2016历年编辑《南半球择日通书通胜》出版发行,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南半球择日通书。
2011-2013年发表《万有引力姓名学》与健康、婚姻感情、事业等关连分析论文。
2013年《万有引力姓名学论文》获世界易经大会颁发“最佳论文奖”。
2015年于海峡两岸周易论坛大会主讲《南半球的历法法和论命》课程。
历年受邀于台湾各地扶轮社及教会出席专题演讲。
陈老师致力研究易经五术以现代科学方式验证及论述,发布易经即是运用宇宙万有引力的科学学论,摆脱传统观念将易经五术视为即是宗教之一部分的关联,破除研究易经为宗教迷信观念!
陈老师的“万有引力姓名学”,以撷取八字姓名学派,九宫姓名学派
熊崎氏姓名学派(日本),易经姓名学(选字后用易经卜卦决定用字),甲子乾坤姓名学,仓颉姓名学,测字姓名学,甲骨姓名学,生肖姓名学等各姓名学门派的学术分析排除缺点及争议取出精华优点,融合上本人研究之学术整合而成!
历经近20年整合比对处理个案逐步修改至具有全方位能量。华夏造字取以“形”原理搭配每个人属性在宇宙太阳系万物能量以习性法则、自然法则、物理法则、引力法则、春秋礼数、传统道德、阴阳学等产生的引力变化!

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的事有哪些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或
  台湾小朋友们:
  你们好!
  我是大陆的一名小学生,虽然我们相隔两岸,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日日夜夜都期待着台湾回归祖国,期待着我们团聚的那一刻! 记得我看过一篇课文,它是这么说的:“那日潭和月潭多么美丽啊!大陆好比日潭,台湾好比月潭,日潭和月潭永远相连,大陆和台湾永不分离!”是啊,大陆和台湾都是一个祖先,都是炎黄的子孙,我们都姓“中华”。 我最喜欢听历史故事了。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我都不知听了多少遍。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我们的祖先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们为了使祖国不丢一寸土地,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我们是他们的后代,为什么我们不为祖国的领土完整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呢?我还常常听报道说,台独分子要台湾与大陆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不是分裂祖国的痴心妄想吗?这是一切维护和平的两岸人民所不能答应的。
  当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时,你们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积极地伸出援助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你们是多么有爱心啊!这不正好佐证了我们海峡两岸同宗同祖、心心相印吗?随着两岸高层领导人的互访,我们的关系也在慢慢地改善。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家人会团聚的。
  不久,我们两岸周末就通航了。假如你们能过来,我们会热烈欢迎你们的。我要带着你们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北京看那雄伟的天安门、长城、博物馆……
  当我们亲手放飞气球时,当我们亲手放飞孔明灯时,当我们亲手放飞和平鸽时,这就是放飞了我对你们的美好祝愿。
  亲爱的台湾小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祖国的早日统一。那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一起来建设我们的家园,使中国更强大,更繁荣、更昌盛!
  此致
  或者

  亲爱的台湾小朋友:

  你好!

  我是江苏南京的一名小学生。虽然我们远隔海峡两岸,不能相见,但由于我们同是黄皮肤,黑头发,都是龙的传人,加之我们又是同龄人,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成为最亲密的朋友,而且我坚信我们一定有见面的一天。

  记得我们读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叫《日月潭》那日潭和月潭是多么美呀大陆好比日潭,台湾好比月潭,日潭和月潭永远相连,大陆和台湾也该永远不分离。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为什么要分开?为什么不能团聚?为什么不能让台湾这最后的一块拼图拼到中国的版图上?为什么要有残缺、遗憾?只是因为一些心地不正的人在从中作祟,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能够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能够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一份力量,让祖国变得完美!

  如果你有时间,就请你来我的家乡——南京来玩一玩吧。这里风景优美,秦淮河虽不大,但有灵气,紫金山虽不高,却很秀丽!

  不多说了,再说也说不尽家乡的美,家乡的好。我只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来我们相见的一天,等你们来到我的家乡南京,我们共同游览家乡的美丽风景。

  好了,就写到这儿吧。我真诚地希望你能和我交朋友并能给我回信。让我们携手共绘祖国21世纪美好的蓝图吧!
  祝
  生活愉快,学习进步!
  三选一

崔允漷的论文发表(2006年以来)

——已发表论文:1.夏雪梅、崔允漷: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互动理论模型的建构,《教育发展研究》2014-12.黄小瑞、崔允漷译:标志性的专业教学法:给教师教育的建议,【美】LeeShulman,《全球教育展望》2014-13.崔允漷、夏雪梅:论互动视野下的教师课程实施:基于40年文献的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13-104.崔允漷:全球视野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3-185.崔允漷: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教育研究》2013-076.崔允漷: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活得精彩”,《基础教育课程》2013-67.冯生尧、崔允漷:高考改革要秉持的基本原则,《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7日第六版8.崔允漷:“学生学会了什么”是评价的基点,《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0日第9版9.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中小学管理》2013-110.朱伟强、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种实践模型,《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07-811.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教育科学研究,20120712.崔允漷: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一种增值的尝试,《人民教育》2012年第11期,P3613.胡惠闵、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全球教育展望》2012-614.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教育研究》2012-515.崔允漷: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设置,《教育发展研究》2012-1016.崔允漷:教研员即专业的课程领导者,《基础教育课程》2012-517.崔允漷:没有课程规划,就没有课程管理,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4日第6版18.崔允漷:谁赢得高中,谁就赢得人才——全球视野下高中课程和高考变革的对策建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咨询报告,2012年4月19.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基础教育课程》2011-1220.崔允漷:关于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调查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1-921.崔允漷: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及其意义,《教育发展研究》2011-1822.赵士果、崔允漷:比恩课程统整的理念及模式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11-723.王中男、崔允漷:教师专业发展为什么要学校本位——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上海教育科研》2011-724.崔允漷、夏雪梅:FAPO:一种新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11-1025.崔允漷:课堂转型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上海教育》2011年5A,P426.崔允漷、夏雪梅从墅一中学的案例探讨中国大陆新课程实施的过程,《课程与教学季刊·华人地区的课程改革》(台湾)2010-1027.崔允漷、柯政: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928.张雨强、崔允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业成就评价框架的初步开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9.杨向东、崔允漷: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比较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430.崔允漷: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331.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教育科学研究》2010-332.崔允漷:“丛林之旅”:校本课程十年——校本课程的回顾、省思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2010-01-233.崔允漷、柯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际\地区比较研究(咨询报告),递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0年2月34.崔允漷:把握教学研究方向,《中国教育报》2010/01/01新年特刊35.崔允漷、杨向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地区比较研究(咨询报告),递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09年12月36.崔允漷:教师需要的课程知识,《教师月刊》2009-237.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9-838.崔允漷、洪春幸:有质有量,注重改进——教师绩效评价怎样才能更科学,《基础教育课程》2009-839.崔允漷:基于合作的教学决定:以课堂观察为例,《教育展望:国际比较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2007-240.崔允漷:课程实施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研究》2009-141.崔允漷、柯政:国家课程教材指导/审议委员会:国际与港台地区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咨询报告,2008年12月10日42.崔允漷、洪志忠:审思“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福建教育》2008/11A43.崔允漷: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探索,《中国教育报》2008/10/2444.钟启泉、崔允漷、夏雪梅:《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咨询专家意见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08-945.崔允漷、胡惠闵、汪贤泽:关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的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8-946.崔允漷、朱伟强: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界定目标,《外国教育研究》2008-847.崔允漷、郑东辉:论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教育研究》2008-648.崔允漷、周文叶:课堂观察:为何与何为,《上海教育科研》2008-649.周文叶、崔允漷: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中小学管理》2008-450.崔允漷、洪志忠: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走入误区,《中国教育报》2008/5/3051.洪志忠、崔允漷:怎样理解新课程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国教育报》2008/6/652.郑东辉、崔允漷:如何理解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价值?《中国教育报》2008/6/1353.崔允漷: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学生兴趣,《中国教育报》2008/6/2054.崔允漷:校本课程有哪些开发类型?《中国教育报》2008/6/2755.周文叶、崔允漷:学校要量身定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中国教育报》2008/7/456.崔允漷、杨璐:开发校本课程不是编写校本教材?《中国教育报》2008/7/1157.崔允漷、秦冬梅:教师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国教育报》2008/5/3058.崔允漷、何珊云:如何要建立校本课程方案的审议制度?《中国教育报》2008/5/3059.崔允漷、刘辉、郑东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考情况调研报告,《全球教育展望》2008-360.崔允漷:我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范式亟待转型,《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3日第三版61.朱伟强、崔允漷: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开发表现性评价,《全球教育展望》2007-1062.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教育发展研究》2007-9B63.崔允漷、邵朝友:如何基于标准命题:从双向细目表走向测验设计框架,《上海教育科研》2007-864.JianpingShen,SuePoppink,YunhuoCui,andGuoruiFan,LessonPlanning:APracticeofProfessionalResponsibilityandDevelopment,educationalHORIZONS,Summer2007,Vol.85,No.4,PP248-258.65.崔允漷、周文叶:论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7-5A66.崔允漷、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167.崔允漷、郑东辉:分享思想,享受课程,《中小学管理》2007-168.崔允漷、洪志忠: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综述,《教育研究》2007-469.崔允漷、周文叶:齐话课程实施,共谋师生成长——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纪要(),《全球教育展望》,2006-1270.崔允漷:怎样认识学校课程规划,《中国教育报》2006-11-17第5版71.崔允漷:基于伙伴关系的学校变革,《当代教育科学》2006-2272.崔允漷、俞英: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73.崔允漷、夏雪梅:从学生的课程表看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教育科学论坛》2006-10A74.崔允漷、夏雪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处在十字路口——兼论评价范式的转移,《教育发展研究》2006-9A75.张雨强、崔允漷:论开放性活动的教育评价文化,《教师教育研究》,2006-276.夏雪梅、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历史考察与现实追问,《全球教育展望》2006-377.崔允漷:试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价值,《教育发展研究》2006-3A78.崔允漷: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国教育报》2006-2-17第5版79.崔允漷、汪贤泽: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亟需澄清的认识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06-280.崔允漷、汪贤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展与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6-1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