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知识 > 论文发表仇编辑

论文发表仇编辑

发布时间:2023-11-08 08:55:43

论文发表仇编辑

就是与你论文研究内容有冲突的审稿人,可以包括你知道的都在做同一个课题,存在发表竞争的潜在对手,包括可能影响论文作者得诺贝尔奖;也可以包括你的不共戴天的仇人。举例说,如果你感觉你的论文到这位审稿人手里不管怎样都会被拒稿,你就把该研究者列入"Conflict of interest"。
话又说回来了,就一般研究者来说,这项就可以忽略了。谁会在乎咱们的一两篇论文呢?祝顺利!

你就说没有冲突就行。和你研究冲突的审稿人,编辑会避开的,在论文最后写上no conflicit of interest就可以了

学术论文被抢发了应该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碰到过,但是希望以后遇到类似事件的朋友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这种事情,好的文章总是可以发表的。

那么,学术论文被抢发了应该怎么处理?

找邮政公司

首先把论文寄给自己,当你收到这个扣着邮戳的包裹后,不要打开,把它放好。然后就可以把论文寄给编辑或学术泰斗。如果他用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不必着急,等他依靠其影响力把这个论文炒热后再出手。

上法庭控告对方

对方肯定不会承认,在法庭上你将那个没开封的包裹拿出来,上面清清楚楚地盖着时间戳,这就证明了你包裹里的证明是发生在那个时间戳之前的,加上之后的你邮论文的邮件存根,和泰斗以自己名义发表论文的时间,三者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泰斗灰头土脸名声扫地,而你大获全胜名利双收。

这个方法让我想到了“爆料王”邱毅。他在掌握大量证据之后,并不急于全部抛出,而是先抛一个不重要的,等待对手反击,之后再抛出一个,再抛出一个等媒体炒热之后,最后再把最重量级的料抖出来。

很多杂志的在线投稿系统在投稿过程中会让你填写推荐审稿专家姓名(一般两人)和建议回避审稿专家(一般两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推荐审稿专家可以填写本领域牛人,最好是理念和你一致,而且最好是你引用了他不少文章的,建议回避专家就是那种和你有仇的,还有业内竞争对手了。

所以说,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先冷静,不然自乱阵脚的自己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论文投稿被拒2次,再找第三家的时候突然想放弃怎么办?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 ”,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论文被拒确实是比较打击学生士气。 作为发考题,面对心爱的论文被拒,调整自己心态不是这么难,毕竟混了这么多年了; 现在觉得比较困难的是做cheerleader,时刻为学生打气,帮着问候万恶的reviewer 。

也举自己的例子吧,我的Class Activation Mapping,被拒过两次,目前引用数1500+; 早期的Coherent Filtering的投稿时候自己非常得意,但是当头棒,也是被拒过两次才发表出来; Dynamic Agent的TPAMI投稿,major revision两次,前后搞了一年多,最后被拒,然后转投IJCV一次中。 最近最喜欢的两个工作也是全聚德,只能放arXiv自己宣传(大家期待下)。

所以,还能怎样,论文投稿就是在挫折中前行。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但是话说回来,很多时候被拒过后修改的版本会比第一次的投稿上很大个台阶。 在目前这种猛糙狠干ddl的时代,同学们熬夜赶出来的第一版往往非常粗糙。 被拒修改的这个过程,可以督促他们挖掘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点,实验也会更深入,工作会做得更完整。

所以我觉得大家不妨换个思路,假设第一次投稿默认被拒,心里会舒服一些。 事实如此,80%被拒率作为先验概率摆这里,无人幸免。

愿世间没有病痛以及rejection。 Hallelujah.

我觉得首先自己需要对工作的价值有个评估,然后再想要不要继续投下去的问题。 如果自己很坚定这个工作是有价值的,那继续投到差一点的会议期刊,或者就放arxiv也是蛮好的,毕竟这年代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投了这么多年paper最大的感受就是绝大多数reviewer都是不qualified来judge你的paper的,很多时候真正能判断工作价值的只有你自己。 举两个例子吧。

第一个是我们16年做的adabn,当初投了可能至少有3 4次,每次review回来都是说,嗯我觉得这玩意可能真的有点用,但是我觉得也太简单了(用方法简单去拒稿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理由),reject。 后来一作同学改了改投了个稍微差点的journal,中了也就放在那里了。 然而这东西现在基本会是各种domain adaptation比赛的标配,citation也100多了。

第二个是我们17年做的用mmd的观点去汇总各种distill方法的paper,也是屡投不中,reviewer总是在纠结你这个方法好像最后涨得不多啊。 后来一作同学转正加入公司了,对paper也没那么大的需求就放arxiv了事了。 直到今年cvpr iccv发现有两篇paper其实都是我们的特例,而且居然有一篇还是oral,我也就释然了。 毕竟一个更通俗易懂的故事这年头reviewer才更能看懂。

所以说啊,时间会证明一切,做学术把握好自己的内心最重要~

很多老师还有同学喜欢投文章从极高逐步降低,美其名曰绝对不投亏……

但你可能不知道如果你在某个期刊连续被reject多了……编辑会默认要reject你。 这当然也是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的: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工作的人,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实际上,在整个平台上的接受几率也会影响编辑对你的判断,比如爱思唯尔系统。 只要是在这个系统上的投稿记录,编辑都能查到。

此外,即使你不考虑上面的因素,也该考虑下时间成本。 多投不中的论文只有两种情况: 严重高估和有严重硬伤。

前者可以通过降低level来解决,后者基本就扔了重写吧。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你要有自己的判断。 如果还能抢救一下,降格投呗。 不然只能垃圾桶。

另外,远低于期刊水平的论文投多了可能要被加黑名单的……

but,题主不要灰心啊。 才两次还算不上多投不中。 一般我觉得四五次次还没有正面回复基本就凉了。 就该需要检讨了。

发学术论文的正规流程

  学术论文一直是文献计量学领域的研究 热点 和重点,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发学术论文的正规流程,希望你们喜欢。
  发学术论文的正规流程
  1、课题选择

  选择一个课题,即研究问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对于后期论文发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要根据所处环境选择。比如选择所在实验室有所积累的课题,调研文献选择当下热门或者即将成为热门的课题等。

  2、研究展开

  在确定感兴趣的课题后,即可展开研究,这个过程包括前期设计,研究实施,数据分析等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其中会根据现状不断递归调整优化研究设计,并不断深入。比如研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之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需要回过头调整实验设计;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需要调整实验参数,并重新开展实验予以验证。

  3、论文写作

  前期顺利的话,在得到数据分析结果后,即可开展论文写作工作(论文写作也可以和课题展开同步进行)。论文写作的过程可以看做是讲 故事 的过程,写作者需要用一个故事将研究和发现顺畅地串在一起。如何写好学术论文是一门学问,日后可以细谈。这里仅提一点,学术论文写作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参考类似研究设计的论文作为模板,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临摹对于入门会很有帮助。

  4、论文投稿

  论文投稿主要指投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格式调整,期刊选择,审稿人选择等。论文格式除了一般的要求外,个别期刊会有特别的要求,需要根据选择的期刊做相应的调整。对于期刊和审稿人的选择,更是一门学问,可以日后具体分享。

  5、论文修改和发表

  在论文投稿后,一般情况下会经历几轮的修改,直至发表。当然期间也会经历很多次的被拒。不管是被拒还是修改机会,如何利用或回复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更是一门学问,可以日后分享。这里只提及一点,比如某期刊给了修改机会,尽量100%满足审稿意见是一条铁律,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审稿人在暗里,自己在明里,这个时候“诚意”二字极为重要。
  关于人性的学术论文
  战争中的人性

  摘 要:《金陵十三钗》与《辛德勒的名单》都关注了战争中的人性,并且都通过画面色彩和人物设置来烘托出主题。在两部电影中,黑白影像与彩色影像的结合使用、主角配角的形象设置,又存在着值得细细探讨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辛德勒的名单》;色彩;人物形象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同为刻画战争和人性的主题的电影,也都与奥斯卡金像奖有着深浅不同的缘分。前者曾是中国影片中冲击奥斯卡奖的呼声很高的一部作品,却最终未能收获任何奖项,后者则曾囊获奥斯卡七项大奖。《金陵十三钗》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辛德勒的名单》,两部影片不仅在主题上有着一致之处,而且在运用色彩、人物设置来烘托主题方面也有着可以比较的地方。

  1 色彩运用的异同

  色彩是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通过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转换传达影片的情感和思想。在这个相似点上,两部影片又有着不同的色彩运用,从而谱写出不同的战争悲歌。《金陵十三钗》开始时,画面色彩是灰色调:战火中奔逃的女学生灰头土脸、一身黑装,南京城内最后一批中国战士也是满身污血和尘土。在这种黑白影像之后,教堂窗户的彩色玻璃、十三个秦淮河女人的艳丽装扮所形成的彩色影像就显得格外突出。这些浓重的色彩为秦淮河妓女们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不仅透过女学生的眼睛强调了不同于以往战争记忆的历史画面,而且象征了女人们舍生取义的崇高形象,烘托了影片赞颂战争中伟大人性的主题。

  《辛德勒的名单》在色彩运用上则相反。为表达自身对犹太人命运悲剧的肃穆之情,导演斯皮尔伯格使用了黑白影像,只在影片开头犹太人家庭念祝祷词和结尾幸存的犹太人走在自由的草地上时才使用彩色的画面。这种运用色彩的手法也是极富寓意的。开头的彩色转向黑白,寓意着犹太人正常的生活因战争而跌入深渊,之后一直使用的黑白色调则营造了庄严沉痛、悲悯的影片气氛,而影片最后又由黑白转向彩色喻示着幸存的犹太人终于脱离了悲惨的命运,迈向自由的新生活。

  2 人物设置的相似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都讲述了战争中受害人通过英雄般的人物获得解救的故事。在主角和配角的形象、行为动机、心理变化等人物设置方面,两部影片有着相似之处。

  2.1 主角形象转变

  《金陵十三钗》中贯穿影片始末的主角是洋人约翰。这个美国入殓师一开始是为了微薄收入不惜生命进入南京城的下层美国人,后来在教堂里因为无钱而拒绝安葬牧师,不仅对美艳的玉墨心怀鬼胎,而且看见洋酒便兴奋不已,俨然一副“二流子”形象。《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角辛德勒则是靠发战争财的投机倒把分子。他是德国人,也是纳粹集团的商人,贪财爱色,挥霍无度,压榨犹太人,也是很负面的形象。这两个人物在开始都是对战争受害人漠不关心的利己主义者,在后来不断地通过亲眼看见集权主义者的惨无人道的行径,从而心灵上受到震撼,发生转变,冒着与纳粹军阀作对的危险解救受害人,散发出人道主义精神之光。

  2.2 配角形象关键

  约翰和辛德勒发生转变,除了亲身经历,也有身边人的促使。《金陵十三钗》中促使约翰变得勇敢的人,一个是以玉墨为代表的妓女群体,另一个是小教士乔治。妓女们为救女学生而甘愿牺牲自己的行为震撼了约翰,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的大义之举无疑唤起了约翰内心的怜悯和勇敢。乔治深受____教义的影响,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也有舍生取义的无畏精神,他内心纯正的善良和勇敢也无疑推动了约翰的角色转变。《辛德勒的名单》中同样有这么一个促使主角转变的人,他就是辛德勒当初为了新厂发展而找来的犹太会计师斯特恩。斯特恩为利用为辛德勒做事的便利为同胞们争取生存的机会。他将老弱病残、妇女 儿童 、 教育 程度高的科学家艺术家等人招进工厂,照顾了可怜的弱势群体,也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希望。他的执着和付出让辛德勒更多地了解到犹太人悲惨的处境,可以说,是斯特恩促使了辛德勒发现了自己的拯救力量。

  3 主题――战争中人性的卑微与伟大

  两部影片都将故事背景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描绘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战争当中受到的创伤。但是两部影片都没有将重点放在战争本身,而是放在战争中的人身上。

  在两部影片中,战争侵略者们冷漠、残暴,似乎泯灭了所有的人性。《金陵十三钗》里刻画了日军在战争中非人的、残忍的一面,同时又向观众展示了这样的一面:日本军官和日本士兵在弹奏和歌唱家乡 童谣 间,脱离了残酷的外壳,像所有有情感的人一样,形象变得温和。然而,一时的情感流露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暴行,思乡以外,他们依然是战争和法西斯势力的一员。《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侵略者们也是如此。纳粹军官阿蒙是企图灭绝犹太民族的恶魔,由于人性使他对犹太女仆海伦产生情愫,却因法西斯极权教育使他的理性丧失,明明爱着海伦却对她进行毒打。日本官兵和纳粹军官的思想在人性与非人性中矛盾,最终人性还是败给了极权主义思想,表现出战争中侵略者们任性之卑微。

  两部影片中的受害者们并不都是同仇敌忾,或者说并不都有勇气,在战争中暴露出人性卑微的一面。《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些犹太人做了纳粹军队中的保安警察,在同胞的队伍里讽刺讥笑那些不屑与他们为伍的同胞。

  《金陵十三钗》中书娟的父亲为了将女儿送出南京,做了日本人的翻译官,对日本官兵低头哈腰。这些与敌为伍的人虽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但在民族存亡间,其行为也显现出人性的卑微。

  战争并没有摧毁所有人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斯特恩,《金陵十三钗》中的玉墨等妓女就显现出人性的伟大。他们都不顾自身的安危,希望帮助同胞脱离困境,在大难面前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前文已论述过战争的事外人――约翰和辛德勒,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救助受迫害者,其行为同样展现了人性的伟大。战争并没有完全夺走他们的良知,反倒让他们变得崇高。

  4 结语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两部电影通过黑白与彩色影像的转换,形成了对战争历史的不同记忆;相似的人物设置则直接传达了影片所要表达的相同的人性主题。从这些方面来看,《金陵十三钗》虽未获奖,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高超.电影《金陵十三钗》人物身份刍议[J].电影评介,2012(04).

  [2] 聂欣茹.影评何须太刻薄――读《金陵十三钗》影评[J]. 文化 ,2012(02).

  [3] 江雯,简梅芳,郭梅.善与恶的较量――解读《辛德勒的名单》对比艺术[J].电影评介,2007(20).

  [4] 曹兰琴.《辛德勒的名单》的生命意识――谈《辛德勒的名单》的造型艺术[J].艺术广角,2003(01).

  
看了“发学术论文的正规流程”的人还看:

1. 发表论文流程

2. 大学学术论文怎么发表

3. 本科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4. 大学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5. 学术论文标准格式规范

讲一个好故事——学术论文的写作

和自媒体文章一样,学术论文也是有读者的,它的第一任读者是编辑,第二任读者是审稿专家,然后才是其他科研工作者。你的论文首先需要通过审稿才能发表,发表之后,还要追求他引率,这个销售模式,和自媒体文章并无不同(只是可能最原始形式的“自”媒体不需要审稿就能发表)。

  因此任何写作都是一样的,核心都是“讲一个好故事”。

  那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这个故事中的“事”就要吸引人,这就是选题。

  爆款的自媒体文章自不必说,只要抓住人们的痛点、痒点、嗨点,以此成文,就算文章没有什么转发率,也能保证一定的点开率。

  学术论文同样,如果你没有抓住研究的热点或前沿,而是还抱着十年前二十年的问题不放,那这篇文章被编辑和审稿人驳回的概率已经是十之八九了。毕竟,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谁还有时间再去听老掉牙的龟兔赛跑王子复仇呢?

  那如何去寻找好的选题呢?我想,最硬核的一点是要加强学习,增大摄入量,见多识广,才能知道今天最前沿的、最被关注的问题的有哪些。另一点是要“走心”,就像今天领读内容说的,要通过“赠送礼物训练”方式,来提高我们在写文章中找准读者定位的能力,对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文章,他引率高的文章认真研究,仔细揣摩,看看人家讲的是什么故事。

  其次,别忘了你是在“讲故事”。

  既然是讲故事,那文章的布局就非常重要了,要有逻辑,有层次,有高潮,偶尔有金句。

  一些好的自媒体文章会先抛给你一个问题,然后逐层剖析、解答这个问题。记得六神磊磊有一篇文章叫《说说桃谷六仙:什么叫易怒体质和易哄体质》,文章先解释了什么叫易怒体质,并列举了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文章更进一步地告诉大家,易怒体质的人身上,还伴有一种易哄体质;那什么是易哄体质呢?又具体解释、举例。最后,到底易怒体质和易哄体质是怎么形成的呢?好,进行深度分析。这样一个流程下来,读者就不自觉地被勾着走了,直至读完全文,并且还在作者的嬉笑怒骂间大呼过瘾。

  回到学术论文。

  虽然学术论文的写作有它固有的范式,不外乎“引言”“试验介绍/研究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但学术论文的写作并不只是简单地把研究素材塞到这些框里,按照框架完成一篇格式标注的论文,而应该是在做研究之前就先停下来想一下,手头的研究素材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以什么样的逻辑、什么样的先后顺序呈现,要怎样做、怎样写,才能让别人觉得“嗯,他真的解决了一个问题”。

  山口拓朗说:“在开始动笔之前,文章是好是坏,十有八九就已经定了”。

  “引言”部分,给了你一个提出问题的绝佳机会,在这个环节里,你顿时化身上帝,可以点评他人的工作,指出现有研究的重要不足,或者指出一个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这个不足和问题要有意义,要让人产生“不解决就完蛋了”的紧迫感。

  好,现在你要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读者会很好奇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就到了“试验设计/研究方法”部分,你的单个试验或者局部的研究方法可以不一定是独创的方法,但它们组合起来,必须是一套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能多方面印证结论的方法。读者会对你这个方法能得到什么结果产生期待。

  你去“结果”部分叙述研究结果,不能只介绍那些一般性的、读者能自然接受的结果,更要去重点关注一些初看不那么合乎逻辑、在试验设计之初没有预料到、甚至是和大众认知相悖的结果。读者这时已经伸长了脖子,等着看你怎么圆这个结果。

  在“讨论”部分,全文达到高潮,你从某一角度展开分析,甚至补充试验、增加数值模拟……你深入论证,合理而圆满地解释了这个结果,并且这个结果与引言提出的问题再次呼应,你又进一步提出了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读者开始在内心为你点赞。

  你把重点结论归纳出3~5条,写入“结论”部分,这些句子,将成为你这篇学术论文的“金句”,等待日后被他引。

  至此,读者已经跟着你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得到了他们满意的答案。

  最后还要注意,你要讲的,是一个“好故事”。

  好的故事要能够引发大家思考。《三国演义》流传数百年,至今里面的许多故事依然被人们传颂和讨论,因为这些故事里好看的不只是斗争和权谋,更有人性的光辉和阴暗,而这些永伴人类前行的深层次问题,才是最直击读者内心的,最能引发讨论和思考的。

  写作,可以追热点,也应该追热点。但追热点不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而是为了带着读者去进一步深度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怎样的经济环境、时代环境、文化环境,人性如何与这些环境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对于一件事,知道来处和去处,能让人心安。

  学术论文也是,在你提出结论、传达思想的时候,要去重点表述那个科学问题,而不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只有破解自然奥秘、关于“道”而非“术”的文章,才是可以持续不断被阅读和引用的好文章。

  而要做好这一点,关键问题还是学习、学习、学习、思考、思考、思考、练习、练习、练习。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