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知识 > 爱乐杂志

爱乐杂志

发布时间:2023-10-27 16:00:36

爱乐杂志

ELLE法语是“她”的意思,中文名字依都锦.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法国著名ELLE时尚杂志诞生40多年后,以ELLE命名的服饰品牌随即诞生了,以红、白、蓝为主色调,面料多以棉为主。
ELLE旗下有ELLE SPORT和ELLE PARIS两个各具风格的女装品牌
ELLE也是一本专注于时尚、美容、生活品味的女性杂志
《世界时装之苑-ELLE》为世界著名杂志《ELLE》的中文版。

ELLE是著名法国时装品牌,以时尚导向,是女性化的、现代的、积极向上、亲切的、潮流而又充满生活气息。

ELLE杂志在世界各地月销量为5百万本,并且早在1985年就超过法国的界限成为领导世界时尚的杂志。

Helene Lazareff的最初目标是创造一个主要是时装、美容和生活的女性周刊,提供一个时代,前瞻性的、可供选择的潮流出版物,让ELLE杂志成为新的、有希望的、有前途的时装产业。

今天,ELLE已经超出时尚杂志的范畴,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时尚品牌。目前全球超过 150 个版权商, 和250产品种类.它代表女性——自信的、有活力的、有魄力的、活泼的、好奇的、有魅力的、自由的形象。

ELLE PARIS系列针对23-28岁年轻职业女性。办公室化的设计路线,高雅简洁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职业女性提供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灵活搭配方案。

ELLE STUDIO以青春及潮流的休闲设计见称,深受紧贴潮流的年轻女性所喜爱。目标受众是18至25岁充满青春活力又紧贴潮流的年轻女性。

ELLE 女鞋为法国著名时装品牌, 法国总公司不断派专人作潮流分析, 故品牌一直以紧贴潮流见称。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四百八十九。

法国1945年创刊,国际版本达70份的惊人扩充能力,代表着法国桦榭集团的最强实力。相对于VOGUE与Bazaar的较年轻作风,以及贴近时下年轻女性的时尚需求,加上“女性都向年轻看齐”的心理暗合自然法则,ELLE全球开花的经济效益策略正日见其影响力。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ELLE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时尚品牌。ELLE是一本专注于时尚、美容、生活品味的女性杂志,1945年创刊于法国,1988年进驻中国,ELLE杂志全球36个国家发行,拥有超过2000万忠实读者。

通过对时尚流行趋势的精确分析、传播、选择,ELLE不仅拥有全世界的时尚读者,更在产品形象上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
品牌形象: 现代、朝气、优雅、活力

创造性和可及性的完美组合:领先的流行元素,独特的季节潮流,高品质设计,中高档的价位,多种类的产品选择,无限的开发空间,以满足时尚女性的完美需求。

音乐类杂志有哪些

《爱乐》


这个是新浪关于这个杂志的一个专区 你应该喜欢


到这里看看 或许有以外的惊喜哦 也是关于爱乐杂志的

作为国内权威的古典音乐杂志,创刊10年的《爱乐》的确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创刊时正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后,开始追求高雅生活以
体验佳能,获佳能大奖!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提升生活品质。在那个年代,古典音乐会曾经成为高雅生活的一种象征,吸引着城市中希望尽快消除精神饥渴的人群,而引导古典音乐欣赏的《爱乐》杂志也应运而生,以其稳定的优良品质及坚持传播严肃音乐的人文精神,吸引了一批爱乐人。在短时间内,发行量曾达到了理想的水平。90年代后期,随着其他音乐类别在内地的走强和大众娱乐形式的日渐丰富,古典音乐作为小众市场进入萧条期,《爱乐》亏损状况日甚,这正是导致《爱乐》误传出停刊消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古典音乐是否还有听众,古典音乐杂志是否还有需求,生存还有空间吗?三联书店经反复研讨,认为:古典音乐听众群不仅存在,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古典音乐的消费群体不仅有中年人还有老年人,现在,更有一些进入社会有了经济能力的青年白领因向往古典雅致的生活品质而加入进来。《爱乐》看上去是一本小众杂志,其实在使用汉字人口如此之多的中国,在专业品质无人可与之比拟的内地,也会拥有相当可观的读者群,而且容易保持忠诚度。现在,《爱乐》要做的是重新寻找市场,重新在市场中寻找定位和进行商业化的运作。

《爱乐》过去的10年确立了良好的品牌,但专业化、学院派的倾向不利于杂志为大众的文化消费提供高档的精品读物,因此降低门槛成为《爱乐》这次改版的重要举措。《爱乐》希望,今后不仅保有专业讨论的一席之地,更要为引导广大心想爱乐者提高文化情感方面的素养做出贡献,为培育新的爱好者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他们或是想迈入古典音乐大门,希望学会欣赏;或是想将古典音乐当作高雅的谈资。《爱乐》商业化的运作重点是调整商业渠道,加强与唱片公司、旅游公司和音响器材公司的合作,读者既能获得更丰富的资讯和服务,又利于杂志和相关行业的互动。至于市场化能否成功,三联认为,现在的出版市场高档消费杂志进入快速上升期,既然追求高档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高档生活很重要的要素或者标志就是高品位的精神消费,那么古典音乐正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只要观念更新,措施得力,完全可能突破《爱乐》目前的发展瓶颈,使爱乐人永远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调整改版后的《爱乐》将以何种面貌与读者见面呢?

首先,一些新鲜充满趣味和阅读诱惑的栏目将进入读者的眼界。“音乐之旅”将以旅游的方式寻找音乐文化的背景(如《在欧洲“朝拜”莫扎特》),“俗读音乐史”将以通俗、传奇的笔触介绍音乐史(如《海顿与艾斯特哈吉亲王》),“话题”(如《在路上我们听什么?》)将带来种种趣味性的谈资,“问题”将解答音乐史上一些奇特的现象(如《为什么离不开歌德》),“歌剧说明书”将用通俗的方式来解读著名歌剧的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图片也将变得更为丰富,照片将得到较多使用,现场感增强,欣赏性将大大提高。

其次,包装和版式也将面貌一新。考虑到读者长期收藏的需要,改版后的《爱乐》将使用高档铜板纸,精美的印刷和精心设计的版式将带给读者心情愉悦的阅读享受。

还有《人民音乐〉杂志

杨燕迪人物介绍


杨燕迪
杨燕迪,1963年生。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
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中文名:杨燕迪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青海省西宁市
出生日期:1963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上海师范学院
代表作品:《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乐声悠扬》等
职务: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副院长
职称:教授
人物简介
杨燕迪,男,1963年生于青海省西宁市。祖籍四川省达县。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曾任音乐学系副主任、主任;中国著名音乐学家、评论家。兼任全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全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全国音乐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人民音乐》副主编、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1977年入伍,任部队宣传队队员;1979年复员后任电台音乐编辑;同年入大学学习,198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同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谭冰若教授,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师从钱仁康教授,1994年获博士学位;1986年毕业后留学任教,教学职称两次破格晋升;1987年留学英国,1993年、1999年和2002年间曾分别赴美国和德国进行学术研究和考察。杨燕迪教授研究范围广泛,涉及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批评、歌剧研究以及著作翻译。
先后于1983年、1986年和1994年获得学士、硕士(导师谭冰若教授)和博士学位(导师钱仁康教授)。曾留学英国(1987-1988),并在美国(1993-1994,1999)和德国(2002)进行学术研究和考察。发表著译200万字,另发表校译文字约300万字。主编论著及审校西方重要学术论著多种。论域涉及音乐学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歌剧研究、音乐批评与分析、中国现当代音乐评论、音乐表演艺术研究等多个专门化领域。曾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3),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美国亚洲基金会(ACC)学者研究奖(1993)、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4)、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奖(199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三等奖(1996、2008)、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7)、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1)、上海市育才奖(2001)、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奖,2001),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奖,2002),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2002)、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学术研究奖(2002)、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2005、200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上海领军人才(2007)等荣誉和奖励。
著作
《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乐声悠扬》(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音乐的人文诠释——杨燕迪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主编
《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外国音乐研究卷》(与钱亦平合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上海之春50年纪念文集》(陆在易、杨燕迪主编、王勇执行副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音乐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六点音乐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著
参与译著
《李斯特传》(Liszt,A.Wilkinson原著,与孙国忠、洛秦合译)
《作为戏剧的歌剧》(OperaasDrama,JosephKerman原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usicinWesternCivilization,PaulHenryLang原著,中译本与
顾连理、张洪岛、汤亚汀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2009年版)
《音乐史学原理》(CarlDahlhaus原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CarlDahlhaus原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校订译著
《简明牛津音乐史》(TheConciseOxfordHistoryofMusic,GeraldAbraham原著,顾_
译,钱仁康、杨燕迪校订,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状况》(Music:HealingtheRift),IvanHewett原著,孙红杰译,杨燕迪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音乐诗学六讲》,IgorStravinsky原著,姜蕾译,杨燕迪校,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4月版。
《歌剧与观念:从莫札特到施特劳斯》,PaulRobinson原著,周彬彬译,杨燕迪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LydiaGoehr原著,罗东晖译,杨燕迪校,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4月版。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EdwardT.Cone原著,何弦译,杨燕迪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PeterKivy原著,刘洪译,杨燕迪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音乐中的伟大性》,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AlfredEinstein)原著,张雪梁译,杨燕迪孙红杰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系列文章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博士论文)
1、《音乐分析的本质界定及历史回顾》(《音乐艺术》1995年第1期)
2、《申克尔分析体系》(《音乐艺术》1995年第2期)
3、《对申克尔分析理论的扩展与修正》(《音乐艺术》1995年第3期)
4、《动机分析:勋柏格及其影响》(《音乐艺术》1995年第4期333333)
5、《迈尔的分析理论:心理学的角度》(《音乐艺术》1996年第1期)
6、《结语:对音乐分析的批判与展望》(《音乐艺术》1996年第2期)
《音乐爱好者》"新世纪随想"
专栏
1、《音乐的新生命--CD现象》(1996年第1期)
2、《何谓"懂"音乐?》(上,1996年第2期)
3、《何谓"懂"音乐?》(下,1996年第3期)
4、《奏乐之乐》(1996年第4期)
5、《大的小作曲家与小的大作曲家》(1996年第5期)
6、《歌剧的误会》(1996年第6期)
7、《造访现代音乐》(1997年第1期)
8、《走进歌剧》(1997年第2期)
9、《布拉姆斯百年祭》(1997年第3期。后收入《流动的经典》一书,陈子善编,浙江人民出
版社2000年版)
10、《阅读马勒》(1997年第4期)
11、《〈卡门>新解〉(1997年第5期)
12、《评判音乐》(1997年第6期)
13、《演释不是临摹》(1998年第1期)
14、《听乐之道》(1998年第2期)
15、《女仆作贵妇--漫议歌剧中的音乐》(上,1998年第3期)
16、《女仆作贵妇--漫议歌剧中的音乐》(下,1998年第4期)
17、《世纪末的音乐沉思》(1998年第5期)
18、《话说〈图兰多〉与普契尼》(1998年第6期)
19、《听昆德拉谈乐》(上,1999年第1期)
20、《听昆德拉谈乐》(下,1999年第2期)
21、《将自己的生命植入其中——访马勒"第二"专家、"业余"指挥大师卡普兰》(上、下,1999年第1期、第2期)
22、《高屋建瓴与明察秋毫——《简明牛津音乐史》中译本前言》(1999年第3期。转载于《上海新书报》597期B版头版,略有删节)
23、《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切利比达克的音乐境界》(1999年第5期)
《文汇报》“笔会”专刊“听乐思乐”专栏:
1、《琴声中的极限体验》(1999年1月24日第7版)
2、《“误入”音乐》(1999年2月24日第9版)
3、《经典永驻》(1999年3月30日第9版)
4、《飘泊与拯救》(1999年4月11日第7版)
5、《倾听切利比达克》(1999年8月16日第9版)
6、《纽约乐记》(1999年9月9日第11版)
7、《寂静的独语》(1999年9月13日第9版)
8、《马勒的“后现代性”》(1999年10月24日第9版)
论文及文章
《对于我国音乐理论工作的一点看法》(《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
《对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现状的思考》(《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4期)
《音乐体验的层次与方式》(《人民音乐》1986年第8期)
《自我意识与音乐思维》(与孙国忠、洛秦合作,《上海艺术家》1987年第2期)
《音乐史家的自诘与迷惑》(《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2期)
《现代音乐的荒诞状态》(《中国音乐报》1989年2月3日第3版)
《在突破中寻找自身》(《中国音乐报》1989年3月17日第3版)
《1989年音乐学方法论研究综述》(《中国音乐年鉴》1990年卷)
《实证主义及其衰落--二次大战后英美音乐学发展述评》(《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1期)
《论西方音乐研究在我国的重建》(《黄钟》1990年第1期)
《关于西方音乐书目翻译的选题推荐》(《音乐学术信息》1990年第1期)
《寻找自立--谈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的意义》(《人民音乐》1990年第2期)
《荒诞及其本质--西方先锋派音乐中的主体抛弃与自我肯定》(《音乐生活》1990年第3期)
《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莫扎特歌剧重唱中音乐与动作的关系》(上、下,《音乐艺术》1992年第2期、第3期)
《西方音乐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代表著述》(上、下,《艺苑》音乐版,1992年第2期、第3期)
《作曲家与歌剧脚本作家的关系》(《音乐研究》1993年第4期)
《无言的恳谈--漫话室内乐》(《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5期)
《音乐断想》(十二则,《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6期)
《今日权威碟评》(CD乐评四则,《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6期)
《音乐中的幽默》(《音乐爱好者》,1995年第1期)
《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导论》(上、下,与孙国忠合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3期)
《为音乐学辩护--再论音乐学的人文学科性质》(《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4期。本文曾获
上海市九四年至九五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听乐与读乐》(《音乐爱好者》1995年第6期)
《悲歌经典莎翁情--写在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沪首演之际》(《歌剧艺术研究》1996年第3期。删节版《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载《新民晚报》1996年5月26日第15版)
《唱片感受与现场体验》(《现代音响技术》1996年第7号)
《孤傲天才现代隐士--记钢琴怪杰格伦·古尔德》(《东方歌声》1996年第11期)
《个体感悟与东方寓言--评97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海外华人作品音乐会》(《音乐周报》1997年12月19日第3版)
《探索音乐史:方法论反思四题》(《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1期)
《经典故事重新诠释--刘敦南舞剧〈梁祝〉观后》(《人民音乐》1998每第1期)
《责任与人性的冲突——写在中国首演〈阿依达〉之际》(《文汇报》1998年9月2日第8版"笔会"专刊,《歌剧艺术研究》1998年第6期转载)
《音乐的心灵回声——贺〈音乐爱好者〉发刊百期》(《文汇报》1998年10月18日第4版“笔会”专刊)
《浮士德传奇的歌剧演绎》(《文汇报》1998年11月15日"笔会"专刊第4版;《歌剧艺术研究》1999年第1期转载)
《歌剧〈浮士德〉:背景、诠释与评价》(上海大剧院98年11月下旬上演歌剧《浮士德》节目单专论)
《古诺〈浮士德〉的上海之旅》(《新民晚报》1998年11月20日第32版;《歌剧艺术研究》1999年第1期转载)
《论歌剧与音乐剧的不同美学品格:起源、音乐功能与展望》(《歌剧艺术研究》1998年第6期》)
《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道路》(《音乐艺术》1998年第4期)
《体验合奏之乐》《新民晚报》(1998年12月18日第32版)
《1996年西方音乐研究综述》(载《中国音乐年鉴》1997卷)
《解读〈茶花女〉:现实主义与心理洞察》(载1999年12月上海大剧院演出《茶花女》节目单,后转载于《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1期)
《歌剧的真谛:以音乐承载戏剧——评克尔曼的〈作为戏剧的歌剧〉》(《音乐艺术》2000年第1期)
《期待郑京和》(《新民晚报》(2000年4月6日第17版)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译后琐记》(《音乐艺术》2000年第2期)
《坚守抑或退却?》(《文汇报》2000年2月24日第11版)
《“专业乐迷”自白录》(《文汇报》2000年7月4日第11版)
《〈简明牛津音乐史〉简介》(《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3期)
《巴赫的神性》(《爱乐》2000年第3期)
《启蒙和觉醒——莫扎特〈魔笛〉的内》(《文汇报》9月9日第9版)
《非常时代的诗意锻造——重听田丰交响合唱〈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音乐周报》2000年9月15日第3版)
《科普兰研究的新启示——读何平新著〈科普兰与他的音乐世界〉》(《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世界儿童钢琴名曲集》注释解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
《〈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绪论》(载《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未来的同代人——古斯塔夫·马勒》(载《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艺术歌曲创作漫谈——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比赛观后记》(《人民音乐》2001年第2期)
《寻访中国音乐之"真"》(《读书》2001年第2期)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译本前言》(删节版,《音乐爱好者》2001年第2期;另,此文的全文以""超越时间"的音乐史"为题刊登在《读书》杂志2001年第10期)
《威尔第百年祭》(《爱乐》2000年第1、2期合刊)
《展望理想的"音乐学生态"》(《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命运无情——谈柴科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新民晚报》2001年5月27日第12版)
《艺无止境——从李云迪获得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说起》(《文汇报》2001年7月11日第11版)
《以音乐透析政治——上海大剧院音乐会歌剧〈唐·卡洛〉观后》(《爱乐》2001年第9期)
《形式的困境》(舒巧与杨燕迪对话录,《艺术世界》2001年第11期)
《豪放的或隽永的》(回顾中国的爱乐杂志,《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年11月1日,第23版)
《听莫扎特三境》(载《文汇报》5月28日,《爱乐》2002年第4期)
《现代音乐与中西文化——从《响趣》音乐会谈起》(瞿小松、杨燕迪、孙国忠三人谈话录,《爱乐》2002年第6期)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笔谈》(载《光明日报》2002年3月21日)
《音乐的"双城荟萃"》(《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删节版载《文汇报》2002年7月27日)
《〈波希米亚人〉的诗意》(载《文汇报》2002年12月22日第八版)
《日常生活的诗意——〈波希米亚人〉观后》(《歌剧艺术研究》2003年第1期)
《经典的枕边书》(《剑桥插图音乐指南》书评,《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1月10日第8版;另转载于《音乐爱好者》2003年第2期,更名为《学术型的音乐普及——读〈剑桥插图音乐指南〉》)
《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交响音乐》(载《美的启迪——全国著名专家谈美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9-273页)
《音乐与媒体》(《文汇报》2003年4月30日第13版《音乐·鉴赏》)。
《社会批判与人性和解——〈费加罗的婚姻〉的人文/音乐解读》(《歌剧艺术》2003年第3)
6、《听音寻路——论谭盾的新作〈地图〉兼及其它》(《文汇报》2003年8月8日第11版)
辞典条目
《新格罗夫妇女作曲家辞典》(TheNewGroveDictionaryofWomenComposers):黄准、刘庄、瞿希贤、辛沪光,1993年)
《国际现代艺术辞典》(余秋雨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有关二十世纪音乐学名著介绍词条14则)
《学生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有关音乐知识词条25则)
译文
《现代音乐的主要特征及代表作品》(上、下,G.Anderson原著,署名翔启,《音乐译文》1981年第2期、第4期)
《瓦格纳之后的德奥音乐》(M.Bernstein原著,署名翔启,《音乐译文》1982年第1期)
《音乐史学的观念》(P.H.Lang原著,《音乐艺术》1986年第4期)
《新古典主义》(A.Whittall原著,顾连理校,载《西洋音乐的风格与流派》,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音乐中的意义与信息论》(L.B.Meyer原著,《黄钟》1990年第4期)
《关于音乐意义的论辩》(L.Treitler原著,《音乐艺术》1997年第1期)
《欧洲钢琴教程》(第三册文字说明,E.Fritz原著,与赵小红合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贝多芬的音乐精髓》(PaulHenryLang原著,载《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3期)
《品评莫扎特的歌剧》(PaulHenryLang原著,载《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4期)
《文艺、学术中的古典倾向》(PaulHenryLang原著,载《音乐艺术》2000年第3期)
《〈基尼斯经典唱片1000张〉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所获奖项
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3)、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1993)、“文化部优秀专家”(1994)、“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上海领军人才”(2007)等称号,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研究奖”(1992)、“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5、2008)、“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奖”(1996)、“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奖,2000)、“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奖,2001)、“上海市育才奖”(2001)、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2002)、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05、2007)、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2002、2010)等各种奖励和奖项。
社会评价
杨燕迪:读书十分重要。杨燕迪小时候,有这么几件事情让他着迷:打弹弓、赢香烟牌子、读书。

有哪些好看的古典音乐杂志?

三联《爱乐》,20一本,就是单本。不过说实话,这个貌似有些业余的,纸张是黑白的,你想看专业的话,你就去订各个音乐学院院校的杂志吧,比如黄钟之类的,也估计20左右。

还有《音乐爱好者》,18吧好像。这款每次都会送碟的,我觉得比较合算吧,可以免费得专辑,比爱乐便宜,而且里面纸张是彩色的

其实有很多的,你去邮局他会给你看的。其实国家大剧院杂志真心是良心作,涉猎面广,分析专业但文笔通俗易懂不枯燥。画面风格也多元。

上一条:奥秘杂志

下一条:网络杂志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