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知识 > 谢新城发表论文

谢新城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7 22:40:15

谢新城发表论文

袁隆平院士的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而且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头雁”,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四十多年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创新,都离不开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体现了他非凡的经验智慧与学术思想。

1964年,他冲破当时流行的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在我国率先开展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三系配套、优势组合选配和制种低产三大难题。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并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频频取得重大进展。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科研实践的同时,袁隆平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从1966年发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来,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国外发表12篇;出版专著7部。袁隆平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

第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000年,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研究目标顺利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原主任宋健院士赞扬说:“这一成果对保障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后,袁隆平又提前实现了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研究目标,它比一般杂交稻增产约30%。

据统计,到2006年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4亿亩左右,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这是对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的“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有力回答。

第三,袁隆平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最大的追求,为推动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促进我国对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多年来,袁隆平7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该组织国际首席顾问,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同时,他还在国内主持举办了2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名技术人才。

这些专家回到本国后都成为当地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的技术骨干。目前,越南、印度、菲律宾已成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如越南,2004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达65万公顷,每公顷6.3吨,比其全国平均水稻单产增产40%。如菲律宾,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使菲律宾粮食短缺的局面大为改观。

菲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由于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即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进一步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杂交水稻外交”将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10月,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参赞学习班上做报告,我国驻80多个国家的大使、总领事和参赞听取了报告。

第四,袁隆平培养了大批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人才。四十多年来,在他的亲自培养、直接教导和间接影响下,不论是在他的研究中心,还是在全国杂交水稻技术攻关协作单位,已经形成了一支梯队结合、协同作战的杂交水稻技术队伍,肩负着将杂交水稻向纵深发展的重任。

如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年来他总是每年把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得到的顾问费捐献出来作为所长基金,累计捐资达100多万元,资助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开展有希望和潜力的项目研究。每年几乎都有几个课题获得2-5万元的资助。

他不但支持本单位的科技人员,也扶持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如福建农业大学的一位博士后,开展多倍体水稻育种的探索性研究,但苦于经费不足。袁隆平院士得知后,专门拨出一笔经费,鼓励他取得成果。袁隆平院士不仅思想开明,而且意识超前,他深知未来的农业科技仅靠常规技术必将落伍,而必须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甚至深入到分子技术领域,才可能占领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

为此,他主张建立起分子育种室,并不遗余力地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现在,他的研究中心的人才队伍已形成高水准的梯形结构,高级研究人员超过30名,占科研人员总数的一半;同时,还相继培养出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大大提高科研水平准备了后备人才;他还先后输送了多名年轻科技人员出国或到香港深造。有人问:“袁老师,您这样不断地把他们送出去,就不怕他们不回来?”

袁隆平宽仁而语重心长地说:“要把眼光放长远点,只有把人家先进的技术学过来,才能把我们的技术水平提高。”目前,留学博士们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1995年,他们首次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每一个基因位点具有比现有高产杂交稻威优64增产18%的效应。

宁波博物馆 小论文

  2008年12月5日,经过四年筹建的宁波博物馆正式开馆。它犹如一颗明珠从东海之滨升起,一亮相就吸引了国际博物馆界高端的目光。开馆之日,“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在宁波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国家文物局领导、国内外知名博物馆馆长、专家出席论坛,此论坛将诞生体现国际博物馆先进理念的《宁波宣言》。同时,借此国际论坛良机,宁波博物馆还与英国诺丁汉市、德国亚琛市、波兰比得哥什市、韩国大邱市、顺天市、日本益田市等宁波的国际友好城市的九家博物馆,签署《建立宁波国家友好城市联盟共识》,达成在展览巡展互换、文博图书资料共享、人才培训交流、学术研究共探等合作意向……

  建博物馆是宁波人很早就做的一个梦,一个城市没有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多少有些说不过去,特别是像宁波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地方。博物馆人一直在朝着这个梦努力着:1981年宁波博物馆在市展览馆挂牌;2001年宁波市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在庆安会馆成立;2004年11月宁波博物馆重新选址、立项。这些举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今,宁波博物馆终于落成,在中国博物馆行业,颇有些大器晚成的意味。

  宁波是一座国际化港口城市,宁波博物馆以高起点、国际化水准亮相,它寄托着方方面面的希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博物馆建设工地考察时明确提出:“宁波博物馆要成为宁波向世界展示文明的窗口,走向世界的舞台!”

  “窗口”刚刚打开,虽有些晚,但自然有着“后发优势”:别人成功的,我们可以拿来;别人走的弯路,我们可以加以避免。可要在世界博物馆之林,脱颖而出,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走开放创新之路。

  探索市区共建博物馆新机制

  过去一提博物馆,宁波显得有些尴尬,因为一直处于有馆无舍的境地。近年来,宁波市为打造文化大市,繁荣文化事业,将博物馆建设列为市政府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地点选在鄞州区。当时,宁波市鄞州区政府为繁荣本区文化事业,也希望建一家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为了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的重复、浪费,宁波市决定一馆两用,资源共享,市、区两级共建宁波博物馆。博物馆由宁波市政府和鄞州区政府共同投资,地点在鄞州区,市、区两级政府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实现了市、区两级资源、平台共享,博物馆根植大社区地域的模式。鄞州区以宁波博物馆为龙头,在本区内建17家国有和民营博物馆,将鄞州区打造成一个大社区博物馆群,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走上保护文化遗产“博物馆化”之路,而“博物馆化”推动了鄞州中心城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聚集效应,促进了鄞州区的整体发展。目前,这种共建模式在宁波得到推广。

  探索博物馆建筑新乡土主义风格

  在中国,博物馆建筑从最初的仿古建,到后来的仿文物器型,都是在一个“仿古”风格、理念上做文章。当今新建、扩建博物馆热遍及全国,各地都要求将博物馆建成当地城市标志性建筑。而博物馆的“标志性”,无疑意味着要达到外在造型与内涵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历史、自然、现代元素的统一。

  宁波博物馆建筑倡导的是一种新乡土主义风格。这是一种强调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倾向,强调乡土味和民族化特征。它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划和设计模式,而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这就使博物馆建筑在整体风格上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外型突出地域“山”“水”“海洋”特征,平面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微微向南滑动的态势。场馆北部为一片水域,整体建筑仿佛一艘刚从水中上岸的大船。其独特之处是建筑外墙由“瓦片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瓦片墙”使用了上百万块宁波城市拆迁回收的历代旧砖瓦,由50名工匠手工砌筑,使得博物馆一建成,就凝聚了百年历史,建筑本身就成了历史展品。而使用“竹条横板混凝土”的外墙,竹之纹理更突显了江南深厚的自然和乡土风格,这比使用大理石、外墙漆更加自然、节约、环保。

  探索学术型博物馆平台

  宁波博物馆力求把博物馆打造为孕育新思想、新智慧的“智谷”,使博物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宁波博物馆拟联合内地沿海城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博物馆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海事专业委员会”,以求在该领域合作、探索,产生新思想,形成推动海洋文明发展的合力。同时,宁波博物馆从2008年10月起推出市民大讲堂“东方讲坛”,每月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免费为市民作一至二次学术讲座,激荡思想,开启智慧。

  新思想、新智慧既需要在交流、合作中孕育,更需要以出版物为载体开花、结果。今后宁波博物馆将会更系统地出版馆刊和丛书。馆刊包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浙东文化集刊》,每年出两集,面对国内外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征集以博物馆学为主兼及浙东文化研究的论文;还有内部出版交流的季刊《宁博之窗》,在行业内交流,借此凝聚一批博物馆研究核心力量。丛书总定名为《宁波博物馆研究丛书》,下分四大系列丛书:《宁波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当今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精品特展丛书》《当代海内外著名宁波籍艺术家、收藏家精品特展丛书》《宁波博物馆学术研究丛书》。这些出版物是新思想、新智慧的载体,同时也将方便更多的宁波人“把博物馆带回家”。

  探索开放型博物馆新途径

  宁波是一座国际化港口城市,作为城市的博物馆,其社会责任就不单单是做好博物馆内部的事,还要为宁波这座开放城市进一步拓展海内外影响,充分体现博物馆城市影响力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宁波博物馆还没正式开馆,就以开放的胸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高起点开创事业发展新领域:一是大力策划举办“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积极为国际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论坛平台。201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将在上海举行,宁波博物馆主动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由中国博物馆学会、宁波市政府共同主办“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这是宁波博物馆首次向世界展示风采;二是发起“建立宁波国际友好城市博物馆联盟”,开展国际文化合作交流。三是成立“宁波博物馆发展基金会”,这将成为国内首家博物馆发展基金会。基金会策划赞助的第一个项目将是宁波博物馆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举办“中国博物馆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四是实施“动员海内外宁波籍著名艺术家、收藏家向宁波博物馆捐赠藏品的世纪工程”。宁波人自古有收藏传统,明代天一阁藏书楼是宁波的文化品牌,至今,宁波人的收藏传统已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博物馆情怀”现象,从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马衡、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到上海宁波帮商人后裔秦秉年、香港著名收藏家庄贵仑……这些宁波籍名人都对博物馆情有独钟,为博物馆贡献才智、捐赠藏品。

  2004年,香港著名宁波籍收藏家哲夫曾向筹建中的宁波博物馆捐赠了数十张反映清代宁波历史的明信片、邮票;2008年7月19日,92岁高龄的中国当代著名版画家、上海宁波籍人士邵克萍先生,将毕生创作的200多件版画精品、木刻版、手稿捐献给了宁波博物馆;随后,北京大学宁波籍教授陈炎也表达了捐赠的意愿。据悉,“动员海内外宁波籍艺术家、收藏家向宁波博物馆捐赠藏品”,是宁波博物馆实施“大博物馆”、“大资源”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一项世纪工程。

  探索志愿者社会化国际化服务新模式

  宁波市现有热心各类公益活动的志愿者67万人,宁波博物馆希望把志愿者打造为博物馆的一支忠诚的社会力量,帮助博物馆承担遗产保护、文明传播、国民教育的社会责任。为此,创新性地发展了志愿者服务模式――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吸收的志愿者大多具有专业特长,如教授、医师、工程师、艺术家等,这些人是志愿者队伍的核心。对于志愿者,博物馆将统一按“五创”标准(创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全国文明城市、创4A级风景区、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进行礼仪、技能、知识等全方位培训,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并通过他们推动市民素质整体提高,真正体现“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终身课堂”这一价值理念。除了讲解之外,博物馆希望志愿者更广阔、更深入地融入社会,将博物馆文化传向身边的人、周边的社会,并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借助志愿者的社会网络,博物馆将跳出围墙,以“流动博物馆”的独特形式,真正走近市民,走向社会。

  创新的另一个特点是志愿者服务国际化。为打造一支体现国际化水准、发挥国际化文化交流作用的志愿者队伍,宁波博物馆正与国际著名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展馆、校合作,在宁波博物馆成立“诺丁汉大学国际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由6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组成,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多种语种翻译、讲解、学术交流、展览交流。目前,宁波博物馆正在按“五创”标准对国际志愿者进行培训,将来则计划筹建“国际博物馆志愿者培训中心”,为宁波博物馆,也为宁波这座城市架起一座通向世界的文化桥梁,开创中国博物馆界国际志愿者工作新风尚。

  链接 走进宁波博物馆

  宁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孕育了中国长江流域著名的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青瓷的发祥地,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同时,宁波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天一阁藏书文化、保国寺古代建筑文化,明清浙东学派文化、宁波帮文化。具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宁波博物馆,是宁波市委、市政府确定确定的“十一五”期间重点公共设施,坐落于宁波市东南新城区,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展示宁波历史、艺术、民俗的综合性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现有藏品6万余件,共设7个展厅,按主题陈列、专题陈列、特别陈列内容构建“三位一体”的展览体系。
  主题陈列为:“东方‘神舟’――宁波历史陈列,由“远古四明”“拓地三江”“州城确立”“国际港口”“海定波宁”“东南都会”“开埠通商”七部分组成,以宁波区域文化发展为基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展示宁波自河姆渡文化开始7000年文明史。

  专题陈列有两个:一为“明清竹刻艺术陈列”,展品多为著名宁波籍竹刻鉴藏家秦康祥先生的旧藏,2001年由其哲嗣秦秉年先生无偿捐赠,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王世襄、朱家溍鉴定认为:“这是现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从质量和数量来看,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二为“阿拉老宁波――民俗风物陈列”,包括“宁波老字号”“甬上婚俗‘十里红妆’”“宁波老墙门”“宁波岁时节俗”“宁波民间工艺美术”“宁波戏曲与宁波方言”六部分,观众可以在这里找寻城市记忆,找到老宁波的回乡之路。

  特别陈列为:“时代的印痕――当代中国著名版画家邵克萍先生捐赠艺术品特展”,邵克萍先生从1940年开始投入“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属代表性人物,其作品以现实主义风格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代印痕,2008年7月,92岁高龄的上海市宁波籍版画家邵克萍将其毕生创作的木刻版、版画精品捐赠给了宁波博物馆。

  此外,宁波博物馆开馆期间还策划引进“皇家珍宝――故宫藏御用金银器特展”,展出清宫皇家珍宝。引进特展,旨在让市民不出宁波,就可领略各地著名博物馆、著名收藏家、艺术家的精品展览,使博物馆的展览常展常新。举办特展是宁波博物馆今后的重头戏,是该馆践行“大资源观”,取天下文物为我所用的举措。

  宁波博物馆在收藏、研究、保护、展示宁波地域性、整体性、成套性的文化遗产中,不仅能让人们了解历史,更能让公众借助文物穿越时空,领略宁波文化的不朽魅力,感悟名城的永久动力,站在历史的平台上思考并展望未来,成为折射这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地域走向世界的精神坐标;成为解读历史和理解世界的文化殿堂。

帮忙翻译论文摘要(急)!!!

In order to master the immunization status of bird flu and Newcastle disease in 4 regions(Guiyang,Tongren,Anshun and Xingyi) of Guizhou in 2008, we used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HI) to detect the serum antibody level of bird flu and Newcastle disease of the domestic fowls raised by breeding bird yard,big poultry yard and free-range family in the four regio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ositive rate of bird flu H5 antibody is 85.03%(7484/8802),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immune antibody is 85.19%(7335/8527); the antibody positive rate in breeding bird yard,big poultry yard and free-range family are 86.23%(601/697)、85.66%(4724/5515) and 83.36%(2159/2590) respectively, while that in the nonimmuned free-range family is 54.18%(149/275).The positive rate of bird flu H7 antibody is 39.69%(624/1572), which is 6.25%(38/608)、56.19%(499/888) and 90.6%(87/96) in breeding bird yard,big poultry yard and free-range family respectively.The positive rate of bird flu H9 antibody is 72.75%(4149/5703),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the immune antibody is 80.31%(3830/4769); the immune antibody positive rate in the breeding bird yard,big poultry yard and free-range family are 90.93%(1333/1466)、67.16%(1329/1979) and 65.85%(1487/2258) for each,while that in the nonimmuned big poultry yard and free-range family are 37.9%(199/525) and 29.34%(120/409). The immune antibody positive rate of Newcastle disease is 78.19%(2833/3623),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the immune antibody is 85.53%(2495/2917); the positive rate in breeding bird yard,big poultry yard and free-range family are 92.39%(1385/1499)、66.99%(556/830) and 68.93%(892/1294)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at in the nonimmuned breeding bird yard,big poultry yard and free-range family are 66.67%(100/150)、66.7%(32/48)、40.55%(206/508) respectively.

It shows that the immunization effect of bird flu and Newcastle disease in the four regions of Guizhou is fine.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the antibody of bird flu H5,H9 andNew castle disease have all reached the antibody level defined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there are some samples showing immune antibody positive of three subtypes, i.e., H5,H7 and H9 and Newcastle disease among the nonimmuned poultry serum, the positive rate being comparatively high. It illustrates that there are infections of bird flu and Newcastle disease among the nonimmuned poultr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double infection of two kinds of disease, which is worth attention.

Key words: bird flu; New castle disease; HI test; antibody

头晕了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