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杂志发表百科 > 东南亚研究杂志版面费

东南亚研究杂志版面费

发布时间:2023-12-09 20:40:34

东南亚研究杂志版面费

东南亚研究杂志版面费在500-2000元之间,篇幅长一点的价格会更多一些。

东南亚研究杂志

是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的,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就是最最普通省级期刊!!

本所不仅是暨南大学办得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科研单位,也是全国同类研究机构中历史较长、规模较大、较具影响的一个。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暨南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华侨大学,创办于1906年。从1927年起,暨南大学设立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聚集人才,系统研究东南亚问题及华侨问题,曾出版《南洋研究》、《南洋情报》等刊物,并出版多种有关专著,还培养了一批东南亚研究人才,开创我国东南亚、华侨研究之先河。1960-1966年是本所初创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本所已拥有一支40多人的科研队伍和3万余册多语种的专业图书资料,并定期出版季刊《东南亚研究资料》。这一时期,研究所由著名印尼爱国侨领和华侨教育家司徒赞先生主持。由于他和其他前辈的努力,当时的研究所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文化大革命”期间,本所被迫撤销。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本所也随之恢复,并曾一度由当时的广东省副省长、暨南大学校长兼任本所所长。本所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重点研究亚太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以及华侨华人问题,现设有亚太经济与政治研究室、国际关系研究室、文化研究室、外交与侨务研究室、情报资料室和《东南亚研究》杂志社。为了适应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本所于近年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5月,经国务院侨办批准和在教育部备案,本所设立国际政治学本科专业,从2002年夏季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2年7月,暨南大学同意我所成立国际关系学系,实行系所合一、科研教学两位一体的新管理体制。目前全所(系)共有教职工26人,海内外兼职研究人员50多名,在职科研教学人员中有一半具有高级职称,大多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

本刊初始刊名为《东南亚经济资料汇编》,1960年更名为《东南亚研究资料》,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休刊,1979年复刊,1987年更名为《东南亚研究》,1988年取得国内统一刊号:CN44-1124/D,时为季刊,16开本,1992年起改为双月刊,1994年起改为大16开本,1999年取得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6099,2002年获准成立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杂志社。

南亚东南亚研究是几类期刊

是否被SSCI、A&HCI收录以及发表单位等级A类一级:被SSCI、A&HCI收录的期刊。SSCI、A&HCI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界通常会把SSCI、A&HCI论文放在最前边。A类二级:CSSCI期刊。CSSCI期刊的学术水平在国内教育界被认可和推崇,是统计“211工程”建设成效、申报各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的重要数据,部分CSSCI期刊是高校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A类三级:属二级学科的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比B类水平高的重要期刊,可以作为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博士论文、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通常都是某专业内的重要期刊。B类: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文都算是B类。C类:没有被CSSCI收录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在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多为青年高校教师论文发表的期刊。D类:有的学校将自己主办的等级不高的刊物列为D类以培养刊物,有的学校干脆把其他与本学校专业相关的普刊都列为D类,所以D类数量最多最庞杂。

是否被SSCI、A&HCI收录以及发表单位等级A类一级:被SSCI、A&HCI收录的期刊。SSCI、A&HCI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界通常会把SSCI、A&HCI论文放在最前边。A类二级:CSSCI期刊。CSSCI期刊的学术水平在国内教育界被认可和推崇,是统计“211工程”建设成效、申报各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的重要数据,部分CSSCI期刊是高校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A类三级:属二级学科的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比B类水平高的重要期刊,可以作为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博士论文、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通常都是某专业内的重要期刊。B类: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文都算是B类。C类:没有被CSSCI收录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在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多为青年高校教师论文发表的期刊。D类:有的学校将自己主办的等级不高的刊物列为D类以培养刊物,有的学校干脆把其他与本学校专业相关的普刊都列为D类,所以D类数量最多最庞杂。

最好,一般,差。

似乎不少,。

南亚东南亚研究杂志回复吗

当然厦门大学好了。东南亚这块厦大东南亚研究中心是权威,考试是厦大经院统考,有一定难度。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著作书目: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期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惶》(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老舍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老舍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老舍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老舍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老舍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著作书目: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4,的代《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骆驼样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残雾》(话剧)1940,商务《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 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月牙集》(短篇小说集) l948,晨光《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老舍选集》 1951,开明《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老舍短篇小说选》 19567,人文《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茶馆》(话剧)1958,戏剧《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老舍小说集外集》 1982,北京《老舍文艺评论集》 1982,安徽人民《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老舍新诗选》 1983,花山《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老舍散文选》 1984,百花 姓名: 叶圣陶字号: 原名绍钩,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时代: 近现代简介: 叶圣陶(1894.10.28-2.16)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钩,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 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莫泊桑 (1850~1893) 作者简介: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 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5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 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司马迁简介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改革虽然失败了,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柳宗元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进步的积极的意义,似又因韩愈的某些保守意识而有所不及。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在柳诗中成为特有的新颖题材的是对西南地带少数民族生活进行多方面描绘的作品。其中洋溢着非常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气氛。至于刻画自然景物的小诗,如《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主要作品】 江雪 溪居 渔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就地理位置来讲,厦门沿海,必然机会更多,但就综合排名来讲,厦门大学必然不能和四川大学相比。武书连的排名中,川大是全国前十的。

南亚印度简介: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भारत;英语:India),是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英联邦的会员国之一。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作为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国境内)王子创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族等级制度问题较为严重。印度在软件业出口方面表现突出,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也有快速发展。2015年6月,印度与孟加拉国交换陆地边界协议批准书。2016年1月20日,全球最佳国家排名出炉,印度获得最佳投资目标国家。2016年2月16日,印度国防部称,印度与以色列将达成三项军贸订单和项目,总价值约30亿美元。印度地理位置介绍: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6度44分至35度30分、东经68度7分至97度25分之间。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3,287,590(包含全部有争议的领土)或3,201,446(包含有争议并实际控制的领土)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印度宣称藏南地区是印度领土,并实际控制该地区,即阿鲁纳恰尔邦;按印度官方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邻国,因为被巴基斯坦控制的、与阿富汗相连的克什米尔北部地区也被印度政府认为是印度的领土;另外,印度宣称中国所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为其领土。在印度百分之5的领土都是属于有争议性的。印度资源概括: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54亿吨,铝土53亿吨,铬铁矿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96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9%。

东南亚研究杂志社

《东南亚研究》于1960年创刊(最初的刊名为《东南亚研究资料》),文革期间停刊,1978年复刊。1987年改名为《东南亚研究》(季刊),内部发行,1988年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1992年改为双月刊。迄今逾40年,已出版150多期,每期15万字。该刊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即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东南亚研究》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突出东南亚特色,坚持学术性。本刊尤其注重及时全面地反映中国东南亚现状研究的成果;为发展和繁荣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保证刊物的质量,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和特约撰稿人制度。本刊实行社长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组织架构如下:社长:曹云华主编:邓仕超 副主编:张振江编辑部主任:王宣

《东南亚研究》是由暨南大学主管、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国际问题类学术刊物,2002年获准成立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杂志社。

本所不仅是暨南大学办得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科研单位,也是全国同类研究机构中历史较长、规模较大、较具影响的一个。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暨南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华侨大学,创办于1906年。从1927年起,暨南大学设立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聚集人才,系统研究东南亚问题及华侨问题,曾出版《南洋研究》、《南洋情报》等刊物,并出版多种有关专著,还培养了一批东南亚研究人才,开创我国东南亚、华侨研究之先河。1960-1966年是本所初创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本所已拥有一支40多人的科研队伍和3万余册多语种的专业图书资料,并定期出版季刊《东南亚研究资料》。这一时期,研究所由著名印尼爱国侨领和华侨教育家司徒赞先生主持。由于他和其他前辈的努力,当时的研究所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文化大革命”期间,本所被迫撤销。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本所也随之恢复,并曾一度由当时的广东省副省长、暨南大学校长兼任本所所长。本所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重点研究亚太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以及华侨华人问题,现设有亚太经济与政治研究室、国际关系研究室、文化研究室、外交与侨务研究室、情报资料室和《东南亚研究》杂志社。为了适应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本所于近年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5月,经国务院侨办批准和在教育部备案,本所设立国际政治学本科专业,从2002年夏季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2年7月,暨南大学同意我所成立国际关系学系,实行系所合一、科研教学两位一体的新管理体制。目前全所(系)共有教职工26人,海内外兼职研究人员50多名,在职科研教学人员中有一半具有高级职称,大多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